活动
全程
回顾
7月3日,年度上海市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获奖项目系列讲评会第三讲顺利举行。讲评会上项目主讲人依次阐述设计理念,并进行成果展示,评审专家代表亦分别对项目进行了讲评。直播受到了大家的热烈围观。
在现场的小伙伴,可以说是满载而归。但是一些小伙伴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直播,为了让小伙伴们不错过从各位大咖那里汲取知识的机会。小编把直播的精华都提炼出来啦。赶快拿出你们的小本本,准备记笔记吧!
讲评会由上海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建筑设计分会副秘书长、华建集团上海建筑科创中心创作研究中心建筑师周晓文主持。
1
获奖项目介绍
郭建祥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副院长、总建筑师
上海虹桥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造及交通中心工程
工程缘起:虹桥机场T1航站楼见证了中国民航的百年发展,它的发展即是中国民航发展的缩影,反映了国内民航渐进式发展的现状;虹桥枢纽运营以后的一段时期内,虹桥T1基本处于闲置状况;东片区的城市更新对T1提出了改造要求。通过将T1航站楼打造成为“精品航站楼”,服务万年旅客量,航站楼面积13万平米,交通中心7万平米,作为龙头项目,引领土地开发,带动东片区综合改造,打造现代航空服务示范区,实现“脱胎换骨”的转变。
设计亮点:(1)结合现有建筑的检测情况,既有航站区建筑采用保留、改造、新建3种改造方式,将其整合为小而全的一体枢纽;(2)脱胎换骨,内部空间改造满足现代交通空间需求;(3)文脉延续,保留城市记忆;全过程的可持续设计理念,打造既有更新的典范;(4)顺应民航发展趋势,打造“智慧机场”,虹桥T1航站楼成为国内首家全自助流程的航站楼,荣获“金色机场”称号和“四型机场”称号。
港珠澳大桥珠海口岸工程
工程概况:珠海口岸满足远期年珠海与香港每天通关旅客15万人次、通关客车约1.8万辆及通关货车约1.7万辆的出入境需求;同时满足珠海与澳门每天通关旅客10万人次、通关客车约3千辆的出入境需求。澳门口岸除了满足与珠海对等的通关量外,同时满足澳门与香港每天通关旅客约8万人次、通关客车约1.0万辆及通关货车约0.1万辆的出入境需求。这种“一地三通关”模式在国内亦属首创,在国际上亦属创新之举。
设计亮点:(1)区别与传统口岸“摊大饼”式的总体布局,珠海口岸采取了“出境入境立体层叠,交通中心立体换乘,口岸道路立体集散”的“以立体换空间”策略,有效节约了土地,将更多的土地留给开发;(2)枢纽化集疏运体系、逐级分流,客货分流、地面和高架分流以应对“孤岛效应”;(3)外部开发:打造城市引擎,内部开发:营造价值枢纽。(4)造型一体设计:“如意”在我国象征着吉祥与和谐,这一寓意也与港珠澳口岸“一地三通,如意牵手”的理念不谋而合。以“如意”为参照,将人工岛核心建筑群打造成一个简洁优雅的整体,并赋以圆润的体量,回避尖角和方向感,各向均好,以三地都能接受的形态体现华人世界圆融的处世哲学。
魏崴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
重庆西站
工程概况:重庆西站铁路南北走向,站场规模31台面33线,车站站房东西走向,总建筑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站台雨棚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年预测旅客发送量万人。站房进深约为米,其中东侧站房进深为64米,高架候车部分为米。站房东侧主立面面宽约为米,高架候车部分宽度为米。总高度为38.4米,高架候车大厅最大净高近25米。
设计亮点:(1)根据引入城市的铁路线位标高,重庆西站站房为上进下出的典型旅客流线模式。地下出站、地面站台和铁路股道、站台上方为高架候车厅;(2)平面呈“T”字形,高架与铁路站场上方的车站主体构型是重庆西站应对其地面铁路站场接入的最佳功能布局选择。城市社会车流进站采用分行车站南北两侧的高架专用车道接入车站的主要候车空间;(3)“重庆之眼”:一个透过站房看重庆的眼睛,一个通过重庆看西南的眼睛,一个立足西南看世界的眼睛;(4)关键技术:金属屋面取消内天沟、清水混凝土无站台柱雨棚、双层插挂式金属幕墙。
金鹏
华建集团建筑专业总师助理,都市总院副总建筑师,设计五院院长,高级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萨摩亚法莱奥诺国际机场改扩建工程
工程概况:项目位于大洋洲南太平洋岛国萨摩亚首都阿皮亚市,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
设计思路:既有建筑更新和地域特色的营造。从建筑的存在价值、改造可能性、结构安全、施工与造价等方面通盘考虑,决定基本保留现有主体结构构件及其位置,对不满足未来使用空间要求和不安全构件做更新更换处理;另外重塑建筑外立面,按照功能要求封闭或打开;更新全部金属屋面,同时结合现有结构,增加和新建部分相呼应的造型元素。新建部分综合考虑工期和造价,采用混凝土和钢混合结构,屋顶采用单层网壳结构,为两层高且位于东侧,在形象上占据主导地位,统领新旧两部分,完整的形象也符合绝大部分人流从东面来的主要视点。
设计亮点:(1)造型和空间设计概念来源于当地传统建筑类型“法雷”,设计采用建筑结构一体化的策略,通过单层网壳结构和金属屋面一体化、木色铝板及穿孔板的组合构成了“法雷”意向的轮廓外观,通过连续的、具有节奏变化的大小尖拱造型将新建与改建衔接起来,简洁大气的同时具有很高地域文化特色;(2)室内钢结构全部外露,结构构件和木色反吊板形成的空间将结构特征与功能形式统一起来,室内空间富有节奏,建筑内外统一,流畅整体;(3)整个航站楼流线设计以高效快捷地进行旅客集散为理念,同时提供怡人的候机空间;(4)在设计中结合当地气候特点,自然通风、自然采光、遮阳、隔热等适宜的被动技术来达到绿色节能的目的。
陈国亮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
医院医院项目
设计背景:建筑体量不断增大,医疗建筑已近成为城市建筑风貌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医院建设规模标准的提高,医疗功能面积的占比不断下降,公共服务、休息空间面积占比不断提高,加之弱电智能化系统的运用,改变了患者候诊方式;患者、医院内部医疗流程、功能空间合理性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fz/5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