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摩亚 >> 萨摩亚经济 >> 正文 >> 正文

历史的必然,解析近代史上德国的崛起与坠落

来源:萨摩亚 时间:2020/2/20

如果说地缘政治上,那个国家的崛起是世界最大的灾难,那无疑是德国崛起。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从统一到崛起,进而引发一战,不服输又打二战,无疑将整个世界政治格局打的七零八落。

在德国这钢铁猛兽的横冲直撞之下,欧洲传统强国英国法国一蹶不振,美国顺势而起,苏联趁乱重生,亚非拉独立浪潮风起云涌,世界进入了新时代。

血色五十年,如果归根溯源就是德国造成的。

那么这一强国崛起背后,最大灾难源头,从何说起,则离不开两个人的名字。

(德皇凡尔赛宫加冕)

第一个就是,奥托·冯·俾斯麦,欧洲或者说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

一生用自己铁血精神将四分五裂的德意志变铁板一块,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如有人问,俾斯麦最大的功绩为何,当是统一德意志,并让德国成就欧洲最强国的基础。

可是这不过明面上的事情,那么鲜为人知的是什么?

当是俾斯麦让新生的德国,在列国风云中,发展壮大却没有陷入拿破仑一样举世皆敌境地。

一个和平安稳的外部环境,才是俾斯麦给予德国最大的馈赠和遗产。

当我们讨论国家实力组成时,都会说国力,其实这是偏颇理解。

国家实力应是三方面结合。

第一:硬实力,也就是经济、科技、军事。

第二:软实力,也就是文化、教育、外贸。

第三:外交力,也就是对外关系盟友关系。

三者合一才是国家真实实力,而俾斯麦对德国最大贡献应该是,在德国既有软硬实力基础上,将外交力发挥到极致。

俾斯麦任内,三皇同盟建立,仇人一样的俄国和奥匈都成德国盟友,西班牙成半个盟友,奉行光荣孤立的英国也因德国善意与外交需要,通过《地中海同盟》条约成了德国友好国家。

即便是德国死敌的法国,虽然被德国想方设法孤立,但是关系也不差,原因则是德国用支持法国获取殖民地的行动,缓和了德法关系。

(前期战争后期会议,俾斯麦的治国术

新生强权没成众矢之的,避免大国崛起陷阱,反而成欧洲宠儿,不得不说是神迹。

伟大外交神迹背后,才有德国稳健发展数十年,成就欧洲第一经济大国的外部环境。

但是在稳定的外交关系,其实也有着不为人知的各种矛盾。

三皇同盟应是俾斯麦留给德国最大的政治遗产。

可这同盟依然矛盾丛生,只是在俾斯麦高明外交手腕下维稳而已,矛盾何在我们继续看。

首先:与俄国而言。

拿破仑战争时的俄国,经过冬将军加持几乎用一己之力,打败拿破仑主力,获得极大国际声望。

(东将军打败拿破仑)

可是盛名之下其实难服。

远离欧洲中心的地理位置还有腐朽落后的政治制度,让俄国国内矛盾风起云涌,工业化也因制度限制落后欧洲。随国家实力衰弱,相对而出的不是务实低调的外交政策,相反还是更大胃口和更强势的作风,这点倒是和现在俄罗斯很像。

左边在中东波斯甚至中亚,俄国和英国冲突。

右边在东亚俄国又和新兴的日本冲突。

南方则因为黑海和地中海不断和土耳其干架。

西南方向俄国也不安分,奉行“大斯拉夫主义”以斯拉夫保护者自居,不断插手巴尔干,和奥匈帝国龌鹾不断。

四方扩张的俄国,必然会为了政治利益和各国争斗不休,即便在俾斯麦高明的外交手腕下安分了一点,成了德国盟友。可是俄国真甘心如此吗?

(野心勃勃四面出击的俄国)

其次:与德国而言,德国外交的最大敌人毋庸置疑是世仇法国。

为削弱法国力量,德国在普法战争后,割让法国重要工业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随后又通过一系列外交手腕,让法国在欧洲成了铁孤儿。

可德国依然有忧虑,那就是害怕俄法同盟。

原因也很简单。

俄国不希望一个过分强大的德国在俄国西部出现,因此才有年,德法爆发危机时,德国希望先发制人发动对法战争,却因俄国强烈反对,进而行动夭折事件发生发生。

俄国的背盟,让德国知道了俄国底线,那就是过分削弱法国不符合俄国核心利益。

(普法战争法国惨状)

最后:则是英国态度,英国当时在欧洲的主要敌人是谁?

其实并不是德国也不是法国,而是俄国。

俄国在中东、在波斯、黑海还有地中海所有的利益诉求,都侵犯了英国利益。

也因此,才有年柏林会议中,英国联合德国还有奥匈一起,像俄国施压,让俄国放弃“俄土战争”大部分战利品,让俄国东进占领黑海海峡的企图化作泡影的结果出现。

基于以上三点,知道俄国野心、德国需求、英国诉求,的俾斯麦,才想出了超然的德国外交政策。

那就是做一个不算绝对中立的欧洲政治节拍器和调和者。

正是明白了德国的分量,俄国才和德国保持了貌合神离但又非常必要的同盟关系。

可是在超然的平衡者也是要被打被的,因为俾斯麦寿命有限,而德国不可能永远只靠俾斯麦。

(威廉二世)

公元年,一个吉利的年份,引发地缘政治灾难的另一个人出现!

那就是威廉二世,然后,持续近半个多世纪的德国噩梦开了。

威廉二世确切的说,是跳级接班,他爹腓特烈三世是苦命人,做了一辈子皇太子,当皇帝三个月就见耶稣了。

见耶稣不要紧,但是将国家留给威廉二世绝对是悲剧性的。

威廉二世其人,如用一句话形容。

就是性格极度自大和极度自卑的结合体,一个几乎人格分裂的人物。

极度自卑源自小时候意外造成的手臂残疾还有童年阴影,在德国前身的普鲁士,这个以武立国的国度,男人不能成合格战士,是备受嘲笑的事。

而极度自大则源自个人出生,还有国家实力,以及自卑之后的自我保护心。

由此,威廉二世给人的印象就是,坚毅的外表下,有个脆弱的内心。

看上去的好大喜功,其实是通过炫耀来弥补自卑的虚荣心。

没有一个正确而又成熟的心态,如果是普通人,当然没问题,可如果是政治家甚至一国之主,那么这国度将因他而进入灾难就是必然。

威廉二世也不负所望,一上台刚刚组建自己班底,就迫不及待的与年3月,将德国的真实缔造者75岁的俾斯麦弄下台。

俾斯麦的去职,无疑是给欧洲所有国家一个外交信号,德国的外交政策要重新定义了。

(退休的俾斯麦和李鸿章扯淡)

这个时候,最不安的是谁?其实是俄国!

当时俄国和德国签订的《再保险条约》即将到期。

在东方和日本针锋相对的俄国,为了没有后顾之忧,强烈希望续约,延长《再保险条约》六年。

那时的威廉二世,却因参谋总长瓦德西、枢密顾问霍斯坦所说的。

俄国法国政体不同,意识形态差别太大,不可能结盟,因为牵制法国示好俄国完全没必要。

于是对俄国的示好并不在意,反而和英国打的火热,想和英国结盟。

看见自己心腹都这样说,威廉二世也觉得俾斯麦老糊涂了,坚定认为俄法不可能结盟。

于是对于和俄国续签《再保险条约》,显得朝三暮四,短短数天,面对俄国外交官是出尔反尔最后依然拒绝。

不死心的俄国最后建议恢复曾经的“三皇同盟”。他们以牺牲巴尔干利益为条件,让一个日耳曼王子任保加利亚国王,示好德国和奥匈,进而换取政治妥协。

俄国诚意不可谓不足,但这时的威廉二世又做了件错事。

他居然在和俄国没有彻底断绝关系之前,就告知铁板盟友奥匈帝国,德国已经和俄国没有任何关系,以后要加强合作。这无疑背弃了俾斯麦当年和奥匈帝国还有俄国结盟的初心。

在俾斯麦外交架构中,奥匈是德国牵制俄国压制俄国的重要一环,是德国外交上的筹码而不是同生共死的伙伴。

德国全面抛弃德俄关系,投入到奥匈帝国的怀抱,那么奥匈帝国的重要性将决定德国的生死。

你死我活的奥匈和俄国必有一战,而失去了俄国的德国也必将成为俄国的敌人,进而成奥匈帝国的马前卒。

这笔账,俾斯麦算的是一清二楚,后续的历史走向也和俾斯麦预言一模一样。

奥匈帝国成了德国的生死盟友,最后大家一起死了。

当然这是后话,因为奥匈帝国的强烈反对,重建“三皇同盟”当然是胎死腹中。

德国就此失去了俄国的全部友谊,俄国进而成了欧洲同法国一样的铁孤儿。

当时欧洲主要大国,英和德眉来眼去关系还不错,奥匈是德国铁盟友,土耳其和英德关系良好。

(当时欧洲皇帝都是亲戚)

举目四望后,俄国熊心虚了,好像没啥朋友。

于是他们将目光瞄上法国,法俄开始重启外交关系,抱团取暖。

协约国三角的两个国家出现了。

至于协约国铁三角的另外一角英国为何会从何德国关系密切到势同水火。

其实也和威廉二世的外交政策有关。

威廉二世前,奉行俾斯麦政策的德国,对外关系能如此稳定良好关键,就是不参殖民地争夺。

奉行殖民地无用论,国力才是国家实力体现的俾斯麦,除了认识到殖民地弊端外,也对参与殖民地争夺激化欧洲列强矛盾深有顾虑。

正因为致力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因,才有德国欧洲第一生产力大国科技大国的果。

因果之间,德国实力横绝欧洲。

威廉二世上台,进而提出野心勃勃的“世界政策”改变了这一切。

在世界政策影响下,威廉二世的德国,一改不参与殖民地争夺的平和作风,而是变得咄咄逼人起来。

(咄咄逼人的德国)

“世界政策”核心如下。

第一:在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战经济贸易竞争,为国内生产力找寻世界市场。

第二:为世界市场服务,在全世界不断积极找寻殖民地,争夺殖民地。

第三:为了维持经济利益和殖民地利益,强大的海军必须有。

当年俾斯麦极力避免的和世界霸主英国的正面冲突,在“世界政策”:指导下成了必然。

因为这三大举措,件件都直击英国的内心。

大英帝国生存的基础是什么?

本土狭小的英帝国,最大的本钱就是广袤的殖民地,广袤的世界市场,还有那横绝天下的海军力量。这三点才是英帝国称霸的基石。

一个强大而又野心勃勃的德国,外交政策打击的核心就是英帝国称霸的基石。

曾经的英俄矛盾在德国的威胁下,突然不值一提。

英国内心的惶恐,不言而喻。因为德国的实力真不是俄国所能比!

(当时英帝国外贸数据)

首先:经济上。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发展已经超过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也节节上升,从年的10%左右上升到年的12.6%,世界贸易这块仅次于英国居世界第二位。

英国和德国的贸易产品在全世界正面竞争。

其次:殖民地上

英国数千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德国当然比不了,可是这也架不住德国野心大啊,从年到年一战爆发前,德国愣是在被瓜分完的世界,抢占了近万平方公里的殖民地。

而且德国的胃口和野心从不满足,这胃口和野心,可以从德国首相皮洛的话中看出!

德意志民族欣赏蔚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

那么野心和胃口伤害的是谁?毋庸置疑是英法这两个最大的殖民帝国。

(阳光下的地盘)

举几个例子就知道了。

19世纪80年中期德国进入非洲,通过抢占殖民多哥、喀麦隆和西南非。

三块殖民地,从东非到西南非洲!

为此,德国有一个野心勃勃的计划,就是将这三块殖民地连成一线,打造一个从印度洋到大西洋的赤道殖民帝国。

而当时的英国也有一个计划,那就是建立从开罗到开普敦的殖民帝国。

一个从上到下,一个从东到西,中间区域怎么办?当然是开打啊。

德国不仅在殖民地上和英国冲突争夺,甚至在英国殖民扩张中也背后搞事。

著名的布尔战争为何英国打的那么艰难,就是德国在后面援助的原因。

当时的德国在德兰斯瓦共和国投资额达到近五亿马克,还有修建铁路的计划,如果这个铁路修建成功,那么布尔人所统治的德兰斯瓦共和国将成为德国势力范围,黄金将为德国所有,这绝对是英国不能接受的。

(布尔战争)

由此才有了布尔战争的发生。

布尔战争结果,了解历史的都知道,英国惨胜,而不为人知的则是德国趁火打劫,在英国苦胜后,以断绝外交孤立英国相威胁,要求英国在太平洋上的殖民地萨摩亚群岛,无奈的英国答应了,最后仇也结下了。

这样的争夺,在后续德国争夺中国胶州湾,争夺土耳其时候依然存在,并且不断升级。

威廉二世曾计划在土耳其修建从君士坦丁堡直达波斯湾巴土拉的铁路,这无疑是要英国的命啊。

当铁路修建成之后,英国在中东还有波斯湾还有立足之地吗?

最后:我们看海军建设上。

殖民地争夺与世界贸易争夺,离不开的是什么?

不是德国强大的陆军,而是英国强大的海军,为了和英国争夺世界,德国海军建设不遗余力!

偏执狂一样的威廉二世,信奉美国马汉的《海权论》,在这本书的影响下德国开始了海军扩建,进而引发了英德军备竞赛。

年3月,德国通过法案,要求在六年内建成主力舰7、重巡2、轻巡7,的海军扩张方案,年又更进一步将建设目标定为主力舰34、重巡11、轻型34、驱逐舰。

随后计划还没完成,又与和年提出加强版方案,规定新舰必须是“无畏舰”,随后又扩大造舰规模,缩短服役期,加快造舰频率。

(大规模海军建设)

十年不到,德国海军从微乎其微存在,成世界第二海军强国。

英国的惶恐由此可进,被追击的英国无奈只能迎接挑战,全力以赴进行海军装备建设。

并在年提出了著名的“两强标准”。

英国海军实力必须是身后两个次强国海军实力之和,为此英国也举国动员。

甚至在军备竞赛中声称,德国下水一艘军舰,英国就下水两艘军舰。

无休止的军备竞赛让两国吃不消,最后英国德国也进行了无数次谈判。

结果都不理想!

英国终于放弃和德国和解的幻想。

一个野心勃勃的德国,争夺的不光是世界市场,殖民地,还有英国的皇冠,世界霸主地位。

俄国和法国不是德国的敌人,德国的主要敌人是英国!

于是,协约国铁三角就此建立,英国投入俄国和法国怀抱!

(一战梦魔)

原本这三个国家,都曾经是俾斯麦外交政策玩弄于股掌之间的对手,最后都成了德国死敌。

然后就是奥匈帝国引发一战,德国战败。

回顾历史,其实这一切早就被伟大的俾斯麦预见,只是依然发生。

只能说历史荒唐中必有其必然性吧。

德国也就此引发了五十多年的地缘政治灾难,直接促成了今日的世界格局。

真不知该感谢德国,还是惋惜德国?









































白癜风如何治疗最好
初期白癜风治疗方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jj/4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