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摩亚 >> 萨摩亚经济 >> 正文 >> 正文

新剧测评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觉醒年代

来源:萨摩亚 时间:2021/4/24

年2月5日刊

总第期

觉醒年代第十二期

《觉醒年代》由龙平平编剧,张永新执导,刘国华担任总制片人,于和伟、张桐、侯京健等主演,于2月1日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该剧以年《青年杂志》问世为始,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金望月

老中医,眼花心不老

国家情势危如累卵,救国之士意气风发。《觉醒年代》看得我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李大钊的事有过剧集撰述,李雪健30年前就演过《李大钊》。毛泽东的事更不用说,年前后这段,有专门的《恰同学少年》讲述。

陈独秀作为新文化运动旗手、中共主要缔造者之一,他的故事在过往没讲全,没讲透,没讲系统。这一次,全补上了。补得开碑裂石,酣畅淋漓。

他的文化视野和政治抱负,他的家庭观念和交友之道,全然呈现眼前。为非常之事,必有超人之性情。为思想魁首,必有过人的学识。前5集,风华初现。

北大校长蔡元培延揽人才,雪中两顾客栈,陈独秀推辞不就。他毫无愠色,施施然离去,不久必复来。什么官威、礼数,全不看重。

陈独秀会钱玄同,陶然亭里饮酒赏琴,极尽文人雅会之妙。胡适之投稿,先“革命”后“改良”,少年老成气质尽出。

旧景难复,大多数是棚拍,但不显简陋。演员多戏骨,于和伟演出了革命者身上少有的狂狷气。这部剧,必须看下去。

《觉醒年代》是观众期望看到的那种主旋律。

既有波澜壮阔的宏大叙事,又有隐喻暗藏的细微着墨,让人看得好生过瘾。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要属陈独秀和毛泽东的出场,明显经过精心设计。一个长发散乱,于群情激愤的学生中安然进食,俨然一副不拘小节的狂士形象;一个雨中狂奔,趟过的是民不聊生的破败山河,得跑快些,才能跑出那潇潇雨幕,保护好怀里珍贵的理想和信念……

台词不见空洞,人物不是作伪。他们在暗夜中发出的毫末微光,不仅能照亮百年前青年的道路,也能启迪当下的迷茫之人。

午言绝

专业睡觉,业余追剧

扬一益二

小心臧否,大胆求证

重大革命历史剧,是最具中国特色的“红色宇宙”。《觉醒年代》上承《走向共和》(),下启《开天辟地》()、《中国》(),这是主线剧情。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的故事线可以歪楼到《我们的法兰西岁月》(),同时期的毛泽东为主角的剧有《恰同学少年》(),李大钊也有传记剧《铁肩担道义》()。

重大革命历史剧高手王朝柱在建党周年又特意写了《太阳出来了》(),重述年到年的这段历史。中国革命的新民主主义转向是这段历史的核心,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但领导阶级变了——这是“红色宇宙”1.0阶段的主要剧情。

东瀛相识,惺惺相惜,陆续回国,渐成“南陈北李”之势。《觉醒年代》开篇主要围绕陈独秀、李大钊二人展开叙事。在每一集的转场与历史背景交代中,使用了鲁迅当年提倡的“版画”这一具有革命性的美术形式,是该剧在视觉表达上的重大创新。

陈独秀重提李鸿章之识——“中国正处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而我们今天对时局的判断则是:“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杂志》创刊号上的封面人物是美国钢铁大王卡耐基,陈独秀看中的也是从贫民到富翁“美国梦”的励志精神。

李大钊给《新青年》写的《青春》一文——“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对“青春”的诠释慷慨激昂,丝毫没有《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提到的青春期困惑这种西方文明病。

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却万万没有想到,家庭革命就发生在自己身上。

陈延年和陈独秀的对抗还将持续很多年,前者因为对父亲的怨恨,一度排斥社会主义而信奉无政府主义。但也正是因为新文化运动,中国才一下子出来了这么多主义,给了那个时代青年人选择和检验的机会。

陈独秀出场时长发掩面,造型颓废,让不少网友以为《巡回检察组》的冯森又回来了。因为说出骇人之语,陈独秀被留学生围攻,那一刻这个角色还真就透露出些许于和伟的个人味道。

在此之前,于和伟曾在电视剧《中国》和电影《建军大业》中两次饰演陈独秀,但要论及戏份和重要性,《觉醒年代》无疑更重。对于观众来说,这部剧看起来也更加过瘾。

毕竟从时间轴来看,《觉醒年代》以年《青年杂志》问世开始,并以陈独秀的人物命运为主展开叙事。此前在电视剧《中国》中,于和伟展现的是陈独秀在年到年的人物境况。在电影《建军大业》中,展现的是年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的陈独秀。较之前两部,《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位于时间轴前列,也是还未经历现实检验的理想派。

尤其是陈独秀与两个儿子的父子线,让人眼前一亮。因为调剂有“相爱相杀”的亲情线,历史课本中“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的刻板形象得以生动。

文朔朔

水大鱼大,努力摸鱼

已经很久没有看到能让人心潮澎湃的主旋律剧了。

《觉醒年代》的画质很新,但细节处却处处怀旧。码头上佝偻身躯的苦力劳工,大街上娉婷而过的旗装妇女,袁世凯家不中不洋的装修摆设......从市井平民到王权贵胄,刻画了一幅独具复古气质的民国图景。

剧中以蚂蚁、青蛙、老牛这些动物,暗喻当时中国百姓的社会处境,也很耐人寻味。演员上,原本看剧照对张桐饰演的李大钊保持怀疑态度,但几集看罢完全没有违和感。倒是于和伟刚出场时,脑子里会不自觉播放“接着奏乐,接着舞”的画面,但后面也渐入佳境了。最喜欢陈独秀和汪孟邹一起吃涮羊肉那场戏,老炭铜锅,小碗麻酱,大口吃肉,烟火气很足。

阎七

嗑学家

思路

逃脱中落网

国内剧作关于历史的影像呈现,还是以类似《史记》的讲述方式加以表现的好。

一方面,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节点,配合春秋笔法的环境概括;另一方面,以人物主观情致丰富故事内容,体现出历史人物的传奇色彩。

宏观概述,加上微观传奇,使故事更有看点,这也是《觉醒年代》在必然选择下的必然优势。

艺术化的表达上,《觉醒年代》也是具有时代、民间特色的。背景介绍以版画的形式呈现,而此类木刻版画的画风正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所提倡的。

还有其中街头操着沪腔的老艺人,也用民间曲艺的形式讲述当时的局势。细节表征如瓷碗下的青蛙、话筒上的蚂蚁,都值得称道。

如何在运镜、打光、台词的言外之意上,兼顾戏剧性、史实感与寓言意,是真正需要当下国内艺术创作者去思考的问题。

关于剧作与当下的联动,第一集中其实就很好地将民粹与爱国区分开来。

陈独秀开场说:“政权更迭是老路,但新路是什么我并不知道。”这话也类似于当下年轻人经常说的:“我们不知道我们想要什么,但知道我们不要什么。”历史与当下的互动就此完成。

往期推荐

影视独舌由媒体人李星文创办的影视行业垂直媒体。我们的四项媒体主张:坚持原创,咬定采访,革新文体,民间立场。

点击“阅读原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jj/73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