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于《民族论坛》年第9期。文中注释已略。
[作者简介]丁苏安,女,汉族,籍贯浙江武义,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师。
[摘要]维克多·特纳是英国人类学家,象征人类学的代表人物。特纳一生所出版的著作非常丰富,《象征之林:恩丹布人仪式散论》()和《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是他的代表著作。特纳的人类学研究多以象征仪式为主题,通过仪式把握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不仅如此,他的仪式研究还注重分析仪式中的象征符号、社会戏剧以及朝圣。他的仪式理论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热议,他们对特纳的仪式研究进行评价,同时也在其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特纳;象征人类学;仪式;象征;社会结构
维克多·特纳是一个相当诙谐的人类学家。罗杰·亚伯拉华曾说:“特纳有着表演的爱好,在这些场合他会扮演一些角色。无论是扮演小丑、梦呓者还是圣哲,无论是扮演李尔还是傻瓜,他都会吼叫痴笑,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还是一个怀疑论者,爱好神秘主义,在仪式导引者(他们可以在仪式性变革的重大经历里引领新手,却不会过分地专注于他们或自己)神秘的世界里,他最为游刃有余。是一位出色的讲解者,活力十足的研讨会令带领人和参与者,而且还会在生活中的重要短剧中充当一位精力充沛、有时还颇具个人魅力的演员。”从罗杰·D·亚伯拉华的言辞中不难看出,特纳就像是一个多面手。的确,他的研究兴趣广泛,他对仪式进行分析,并热衷于把社会戏剧注入其中,从而分析社会结构在仪式中所发生的变化。这一特点也在其著作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他的学术研究还受到了学术界的热议,甚至一些学者还对其研究做出了反思。
一、生平及学术历程概述
英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VictorTurner,~)是象征人类学学派中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于年出生于格拉斯哥。他曾经在伦敦大学学习英国语言文学,主要研习英国古典文学与诗作,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他被应征入伍,从而中断了学习生活。在服役期间,特纳接触到了一些人类学著作,并萌生了对人类学的兴趣。关于这一点,他的妻子回忆道,当时特纳在图书馆里找到了米德的《萨摩亚人的成年》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达曼岛民》,读完之后,他说:“我要成为一名人类学家。”由此,特纳走进了人类学,开始了他的人类学学习和研究生涯。
二战后,特纳重返伦敦大学攻读人类学。年取得学士学位之后前往曼彻斯特大学继续学习人类学,师从英国曼彻斯特学派掌门人麦克斯·格卢克曼。随后在年到年间,特纳到罗得西亚-利文斯通社会学研究所工作。期间,特纳在导师格卢克曼的帮助下获得了一笔奖学金,使得他能够在扎伊尔与安哥拉边界处、赞比亚西北部的恩丹布人中间展开田野调查。通过这一次调查,特纳以恩登布人的社会组织为主题,完成了他的博士论文《一个非洲社会的分裂与延续:恩丹布农村生活的延续》。年,特纳获得了博士学位。从年起,供职于斯坦福大学高等行为科学研究中心,并逐渐受到美国自由开放的学术气氛所吸引。年,特纳受聘于康奈尔大学。而年转任芝加哥大学教授后,他的兴趣转向世界宗教和大众社会,开始研究现代基督教的朝圣。年,特纳任教于弗吉尼亚大学,展开对当代社会实验戏剧的研究,以此探讨日常现实是如何转化为象征经验的。年他在弗吉尼亚大学逝世。
特纳的人类学生涯始于二战之后,无论是从田野调查还是教职工作来看,特纳都是一个经验丰富的人类学家。他先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ly/10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