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母公司比喻成企业的大本营,子公司则是企业在专属服务区域上的立足点,它能扩大企业的业务圈子,为企业发展寻求更多的可能性与突破口。但子公司并不一定越多越好,如果经营不善,就会造成大量亏损,甚至于“引火烧身”妨碍母公司的运营。在各个行业,企业壮士断腕,出售子公司以“割臂自保”的例子并不少见。所以说,子公司是一把双刃刀,能不能控制好,是对一个企业的综合实力的考验和直接反映。
1
破产清算?此“中宇”非彼“中宇”
8月10日晚,本应慵懒度过的周末前夜,一篇关于中宇卫浴破产清算、拍卖名下资产的文章悄然在朋友圈蔓延开来。一时间,无论是卫浴业内人士,还是普通消费群众,纷纷心头一惊:曾经的“南安巨头”、国内首家在德国上市的卫浴企业,竟然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轰然倒塌!何其恐怖!
接下来的三天,大大小小的媒体都争相报道这件卫浴界的“大地震”,虽然也有不少清醒的媒体向大众解释了这次“中宇破产事件”只是中宇集团对名下闲置资源的处理,但是吃瓜群众显然已经被“卫浴巨头中宇倒闭”唬住了。
那么实情到底是怎样的呢?小编清晰地按照时间顺序给各位看官梳理一遍:
仔细梳理中宇卫浴发展史,不难发现,中宇卫浴这次拍卖资产早有兆头:年股价暴跌是导火线,直接导致中宇集团对旗下子公司整合合并,重整后的中宇集团更名为“中宇厨卫”。股价下跌、企业重组,就是此次“中宇破产”事件的原因。
“中宇建材集团有限公司资产拍卖系管理人对原中宇系企业非重整资产的拍卖处置,不会影响中宇厨卫股份有限公司的正常运营。现中宇厨卫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销售有序进行,所有生产、销售不会受非重整资产处置的影响。”中宇建材有限公司联合中宇厨卫有限公司,于年8月10日发表声明。
如此一来,所谓“中宇破产”的重磅消息纯属“搞事情”的媒体闹出来的乌龙。但不可否认,这次拍卖的资产确实属于原中宇卫浴名下,这次“破产”事件或多或少会对中宇品牌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2
中宇在“卖孩子”别家却在“使劲生”
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卫浴市场表现一片大好,尤其是智能卫浴、整装卫浴、定制卫浴等区域,更是越来越受到年轻消费者的追捧。各大家居、卫浴公司为了抢夺市场份额,相继成立子公司、加大投产,针对时下卫浴市场进行技术研发、生产销售。光是上半年,就有不下五家卫浴、家居企业成立了子公司:
3
总结:少生优生还是多子多福?
在母公司达到一定实力,并且市场需求足够大的情况下,企业设立子公司,有利于扩大品牌影响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加有力地参与市场份额争夺、针对性地提供服务。一家品牌子公司的多少、强弱,无疑是品牌能力的直接体现,所以也就难怪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不惜花以千万、亿为单位的金额建立子公司。
当下卫浴市场一片繁荣景象,不仅是卫浴企业在积极迎合市场,甚至不少行外企业也迫不及待地插上一脚,华为、小米、阿玛尼、碧桂园等大佬的跨界参战确实是对原卫浴行业造成极大的挑战。但是卫浴企业不能仅因为竞争加剧,手头又刚好有进账,就盲目地扩大生产投资、创办子公司。
8月13日上午十点,中宇名下第一件闲置资产——厦门中宇实业有限公司%股权开始在阿里拍卖,虽然围观者众多,但是这件拍卖品,直到14日拍卖结束,也无人出价,以流拍结束其命运。
总结
普通家庭都经常陷入“少生优生”还是“多子多福”的思考,更何况一家成名企业?从中宇资产惨遭流拍就可以得出教训,一家企业纵使再出名,“弃子”就是失败的产物,商界人士不会相信“虎父无犬子”,只会精明地算清楚每一笔账目的盈亏。成立子公司是实力的象征,但是能否积极运营、规范管理子公司,使其创造出既定价值,更是对企业综合能力的考验。如若经营不善,别说前期投入打了水漂,后期资产连“接盘手”都找不到,岂不是损失巨大。
如果没有合理的规划、强大的运营能力,想“生孩子”的各位还是考虑清楚,行业巨头尚且落得清算资产的下场,你又有几分把握,确信这笔投资不是打水漂呢?
文案/杨廖
编辑/周奇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ly/9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