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摩亚 >> 萨摩亚美景 >> 正文 >> 正文

读书读山月记你的意识,以谁的躯壳为

来源:萨摩亚 时间:2022/5/29
“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和“作者已死”有相通之处。当一部作品公诸于世,便成了超市里供人挑选、烹饪的食材,最后成为怎样的菜肴取决于厨师。所以不同的人可以在同一本书中读出不同的东西。我不知道别人读《山月记》是怎样的感受。在我读来,这些单篇如北斗七星般汇成一个场。这是怎样的场?那时候外公过世,按照习俗做了道场等仪式,几个上了年纪的道士吹拉弹唱,灵柩前摆了一盏会转动的灯。那灯分两层,都画了些牛鬼蛇神的图案。里外两层反向转动,光影交错,仿佛成了阎罗冥界的小窗口。你坐在那里,意识浅浅挣脱身体,也挣脱开当下的自我。宇宙浩瀚,万千思绪掀起,你醒着却好像懵懵懂懂睡着。这本《山月记》给人的感觉就如这一个“场”。这本书的作者是中岛敦,日本作家。看到“山月记”这个名字,不由得想起日本阴阳师那类画面。可是翻开一看,第一篇是《李陵》,“李陵”便是那个汉朝降了匈奴的将军。与他扯上关系的,就是因为他的事而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了。这篇故事中,作者让“李陵”这个人物更为丰满,不再是单纯一个降将。他为何会降,降后又如何,都是故事。我们知道这是作者中岛敦的想象与揣测,但你又很难搞清楚事情到底是怎样,是否真如他所言。这样一种似是而非的阅读体验,像一团迷魂雾气,让你不知不觉中被书中的“场”包围。我相信作者在写这些短篇时并没有我的以为,编者在编排这些文章时也没有我以为的用意,但是在我读来,这些文章以“>”的形态因我们兜了一圈。在《牛人》和《盈虚》这两篇中,都以梦境作为故事发展的铺垫,好像虚无的梦比现实更有力。而在后面《附灵》、《木乃伊》又是以如梦般恍惚的意识,来揭示前世今生一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前面两篇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叔孙豹、卫庄公,后面两篇则是外国的。读着读着,你会分不清故事中本就不真实的现实与更为玄乎的意识。连接前后这四篇文章的是关于《西游记》中悟净的两篇《悟净出世》和《悟净叹异》。读这两篇,你会有一种抽离感,跟着悟净去寻找生命的意义、宇宙的意义。到这里应该就是顶点了,再接着便是往另一个方向走。我们从“耳闻”的“李陵”、“叔孙豹”等标识走来,在“悟净”这里徘徊,又往“木乃伊”走去。最后到了《光,风,梦》,这一篇挺长,以《金银岛》作者史蒂文森为主角,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穿插着来讲述他在萨摩亚的生活。写得这样真实,好像中岛敦便是史蒂文森一般。在《木乃伊》一文中,一名波斯士兵在埃及金字塔中寻到自己的前前世,在死亡一瞬间看到以前的存在。那么“李陵”也好,“悟净”也好,“史蒂文森”也好,一种意识形态是否会潜藏于灵魂最深处,以一个又一个肉体传承下去?就如文中悟净所说:“那个我毫无印象的卷帘大将和我,是哪里一样呢?是身体,还是灵魂?话说灵魂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读着会特别容易卷入故事主人公的心绪中呢?我想这可能又是机缘巧合的。在书中较为中心的篇章中,作者选择了《西游记》中较为被人冷落的“悟净”作为主人公。为什么不是风光无限的孙悟空,或是性格特点明显的猪八戒,而偏偏是不起眼的悟净?我们知道司马迁,也听过《苏武牧羊》的故事,但对“李陵”只有一言以概之的了解,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人物?包括“叔孙豹”、“卫庄公”等,他们都不过是某些故事的小配角,平平淡淡,只是充当了背景。恰恰倒是因此,一下子把我们这些明明有着生鲜活泼的灵魂却又只能充当背景的人拉进了故事中。

你的意识,在时间长河里苏醒又沉睡。醒来时,是以谁的躯壳为依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mj/10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