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四期教育文化与社会沙龙巴战龙:“新”教育人类学?关于学科界说范式转换的一些设想及初步解说主讲:巴战龙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与民俗学系
主持:周勇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高等研究院
时间:年9月22日上午9:00
地点: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文科大楼
周勇老师:
各位老师同学下午好!今天我们的沙龙请到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的巴战龙副教授,请他来为我们做一个我都未曾想到的主题——“新”教育人类学。今天还很荣幸的是,刘良华教授和上师大的张艳辉教授都莅临我们的现场来共同参与探讨这个话题。
在教育人类学领域,有两代人在辛勤耕耘,第一代便是巴教授的老师——滕星教授他们这一代,滕星教授为整个教育人类学学科所做的诸多开拓性贡献,对于整个教育学科的重建和教育人类学发展真可谓是卓绝的领军人物,第二代是巴教授这一代,接过发展学科这个尤为艰巨的任务,此中遍尝学科建制发展、理论困境突破之甘苦,藉此沙龙,我们请巴教授来道出这其中他对于教育人类学的独到思考。
巴战龙老师:
今天非常荣幸能来到华东师大这样的教育研究重镇,来和各位一同探讨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问题。我们做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学者都会很自然地谈到某项研究的缘起,其实这些缘起并非出于学理方面的考虑,而是日常生活实践时常促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学术中回应某些现实问题。我曾在各种简介中说我的研究方向是教育人类学,自我反思起来,觉得自己这个“教育人类学”的头衔确有“名不副实”之嫌。这促使我近一两年开始思考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发展。
今天这个交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谈谈学科界说范式转换的问题是如何而来,第二部分来谈谈传统的学科界说范式有什么问题,第三部分谈谈新的学科界说设想。
引言关于学科界说,在整个教育研究领域内,我认为教育社会学关于学科界说的讨论是最为充分的,尤其是关于教育社会学到底应该“姓教”还是应该“姓社”的问题。我的研究也参考了教育社会学的相关讨论,因为教育社会学和教育人类学的关系尤其紧密,恰似一对儿难兄难弟,经过一系列的思考,我得出了有必要“转换学科界说范式”的结论。
首先,教育人类学实际上在中国是一个相当年轻的学科,尽管据教育人类学史专家陈学金博士的考证,这一名词在我国很早就已出现,国内最早使用“教育人类学”一词的学者是王国维,并且大家也熟知,教育学这个学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与王国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他早期从日本译介很多作品进入我国。但是,中国的教育人类学这个学科是自年代以来才发展起来的,现今发现最早冠以“教育人类学”名称的书籍来自中国台湾。此后,中国大陆不断从英、美、德、俄等国引进该学科的学术作品。年,可谓是教育人类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滕星教授出版了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改写的专著《文化变迁与双语教育》,在大陆掀起了教育领域田野研究的范式热潮,滕教授也曾应叶澜教授邀请来华东师大连续做过几场讲座,普及教育的田野研究范式。这本书对我个人的学术成长来说也至关重要,正是在读了这本书后,我坚定了学习和研究教育人类学的决心。到目前为止,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研究队伍逐步形成,而且表现活跃。第二,教育人类学的学术作品引起了教育研究界的广泛白癜风治疗哪里好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治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mj/1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