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摩亚 >> 萨摩亚美景 >> 正文 >> 正文

201705人类学书海悦读丨Mar

来源:萨摩亚 时间:2018/4/23

[美]玛乔丽·肖斯塔克(MarjorieShostak):《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由于妮萨丰富的人生经历及讲故事的天分,我们获悉了昆人个体间的互动方式及昆人社会的组织方式,了解了许多关于昆人童年、青少年和成年经验的新材料。与妮萨的15次录音深访,成就了《妮萨》这部几乎与玛格丽特·米德《萨摩亚人的成年》相提并论的佳作,在人类学界内外产生了轰动效应。

说起非洲昆人(昆族),知道的人并不多。

但说起《上帝也疯狂》这部电影,想来很多人被其中的土著逗得哈哈大笑,并不陌生。片中的土著,就是生活在喀拉哈里沙漠边缘的非洲昆人。

他们到达非洲已经有万年的历史,却并非黑人。他们靠采集狩猎为生,能够辨识几百种可以食用的植物,可以从沙上的足迹来辨识熟人,甚至看出猎物的大小及健康状况。

很多的研究者、人类学家都对他们充满了兴趣。为什么呢?《妮萨》的译者杨志老师说昆人“属于狩猎采集社会,如今采集狩猎社会已经消失殆尽,但万年前,却几乎是唯一的社会形态。可以说,研究昆人,就是研究人性最古老的一面”。

年,哈佛大学人类学家和居住在博茨瓦纳多比地区的昆人取得了联系,他们计划在此长期考察,专门对昆人开展多学科的研究,内容涉及健康和营养、人口统计、考古、婴儿发育、育儿方式、基因遗传、治疗仪式、民俗及女性生命史等。

到了年,新婚的玛乔丽·肖斯塔克和他的丈夫也加入到了这个项目中,来和昆人一起生活和工作。尽管玛乔丽去之前拿到了部分考察结果,从中了解了一些昆人的生活方式,但当她问起昆人是怎样的一个民族,怎样看待自己的生活时,人类学家给出的答案却不尽相同。

玛乔丽觉得自己琢磨不透昆人,对昆人充满了疑问:

他们怎样看待自己、孩子和父母?

他们夫妻间有爱吗?

他们吃醋吗?

婚后还有爱情吗?

他们有什么梦想?

他们怎样对待自己的梦想?

他们怕老吗?怕死吗?

[美]MarjorieShostak(玛乔丽?肖斯塔克),美国女人类学家。自年起,美国哈佛大学的人类学家理查德·李和IrvenDeVore等人对博茨瓦纳西北部Dobe地区的昆—桑人开始了一项长期的调研计划。年,该项计划已近尾声,结婚不久的肖斯塔克与她的研究生丈夫参加该计划的研究同往Dobe,丈夫研究母婴关系和婴幼儿身心成长,而肖斯塔克则妇女生活史。肖斯塔克是妮萨生活故事的访问者、记录者、转译者和整理呈现者。

对玛乔丽来说,除了这些,昆族女人的生活也让她颇感兴趣。她说:“她们在这个跟我们社会截然不同的社会里怎么生活?如果她们的生活存在某种共性的话,我是不是能对其产生认同感?”

带着这些疑问,玛乔丽在20多个月左右的时间里,学习昆人语言,入乡随俗,寻找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她和妇女们聊天,了解作为女人,这个身份对昆族女子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什么在她们的生命里又是最重要的。

值得一提的是,玛乔丽前往非洲的时候,正是欧美世界兴起第二波妇女解放运动的时候,人们对于婚姻、对于性的传统价值观念正在发生质疑。而作为一名新婚女性,她对爱情、婚姻、性和身份也有着自己的困惑与挣扎。

也许,正是她的推心置腹,让她找到了一位极佳的访谈对象——妮萨(化名)。她极其擅长讲故事,不仅用词精心,故事也跌宕起伏,涉及方方面面的生活。这些故事有时蕴含了人类生活最微妙也最复杂的经验,有时揭示了人皆有之的复杂情愫。玛乔丽被她的故事、她的才能深深打动,于是,与妮萨的15次录音深访,成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样一本人类学名著——《妮萨:一名昆族女子的生活与心声》。

在这些访谈中,妮萨向马乔丽清晰、生动地讲述了她生活中的一些具有情感意义的事件:幼年时的断奶记忆,与其他孩童的第一次性游戏,新婚之夜的事情,母亲和子女的亡故,几段婚姻和数位情人的故事,对逐渐变老的感受,等等。此外,妮萨还坦率地披露了性行为的细节,以及受新情人所吸引的方式和原因等更为私密的事情。

《妮萨》出版后,在美国人类学界引起轰动,人们被玛乔丽和妮萨之间坦诚的关系打动,也获知了昆人个体间的互动方式及昆人社会的组织方式,了解了许多关于昆人童年、青少年和成年经验的新材料。玛乔丽对昆人女性境遇的探索,对他们喜怒哀乐的记录,不止让我们获悉了诸多宝贵的材料,也在其他民族内部引发共鸣。

《妮萨》译者杨志在译序《不容随风而逝》一文中提到,人类学家BlanceMuratorio到南美亚马逊雨林调查,有土著妇女瞅见他的《妮萨》,请求译几段,结果听后大起共鸣,可见其成功。年11月,根据《妮萨》一书改编的话剧《我心依旧颤抖》(MyHeartIsStillShaking)在亚特兰大上演。

[美]玛乔丽·肖斯塔克(MarjorieShostak):《重访妮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到了年,已经是三个孩子母亲的玛乔丽得知自己患上了乳腺癌,深感绝望的她,想起经历丧父丧母丧夫桑子的妮萨,于是决定重返非洲,重访妮萨。年,她们再度重逢时,妮萨已是中年,她和妮萨及其族人共同生活了4个星期,妮萨等人则为玛乔丽举行了治疗仪式。回国后,她一面与病魔抗争,一面写作《重访妮萨》。年,玛乔丽买好机票,计划再返非洲,因医生阻止未能成行。年,《重访妮萨》基本完成,52岁的玛乔丽也离开了人世。

在《妮萨》的译者杨志看来,《妮萨》是一本“饱含先锋意味的人类学著作,也是灌注个人情感的文学作品,影响超出学界,比诸《无害之族》又后来居上,读者至今不衰”。

和《妮萨》的人类学民族志的写法不同的是,《重返妮萨》更像是一本游记,让人动容又引人入胜,通过这部游记,作者肖斯塔克直面自己生死的现实问题,而读者则通过两位女性的交往故事,看到了超越体质、种族、文化的友谊和人类的普同性。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人文书托邦·obang

延伸阅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浏览全文

[1]高丙中:《元旦与春节:作为过渡礼仪的两个庆典》

[2]广西民族大学教授徐杰舜谈即将出版的《汉民族史记》——从多元走向一体的民族历史记忆

[3]赵旭东:朝向一种有自信的中国人类学

[4]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丨徐杰舜:《“奶啰呵!”:50年前在侗寨的田野体验》

[5]人类学乾坤·年目录

[6]赵旭东:一体多元的族群关系论要——基于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构想的再思考

[7]范可:中西文语境的“族群”与“民族”

※温馨提示※

欢迎您访问“人类学乾坤网:







































北京比较好白癜风专科
白癜风能传染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mj/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