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摩亚 >> 萨摩亚美景 >> 正文 >> 正文

一位军工人的亲身经历第二季中国还有一块海

来源:萨摩亚 时间:2018/6/1

作者:永不消逝的电磁波

在吉布提待了一个多月,收集到不少信息,等到船上的任务也差不多了,就回国了。那是年初夏,第一代的联合作战指挥系统已经交付,这一批属于测试产品,更大的作用是找出系统设计的不足,为后续升级做准备。

虽然主体的大部分设计任务已经完成,但是关键的通讯技术仍然需要测试。联合作战指挥系统在国内的几个测试点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是现代战争中,一旦开战,通讯系统将会成为敌方的首要渗透和攻击目标。因此,兄弟院所提供了革命性的解决方案,这个产品,应当说,是划时代的产品。

为了让指挥系统和通信系统能够更好的配合,我们接到指令,跟随海军去泰巴图岛进行测试。

没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个遥远的,在南太平洋国际日期变更线右侧的,位于波利尼西亚群岛东北角的无人岛,居然是插着五星红旗的。没错,这就是咱们的海外领地,泰巴图岛。

南太平洋的小岛都不大,在法属波利尼西亚群岛中,有人居住的岛屿真的没几个。泰巴图岛就更荒凉,它就是一座火山喷发造就的小岛,岛上都是火山岩,椰子树也没几棵。全岛不到一平方公里大,四周还围着一大圈珊瑚礁,大型船只靠近不了。

从实际意义来说,小岛本身的价值真的不大。话说回来,咱们发展得有些晚了,好白菜都被猪拱了,好地方都被别人抢了。就这个,还不知道是用什么样的手段才弄来的。

不过管它呢,反正是咱们自己的,插着五星红旗的地方,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地方!

岛上没有常驻部队,连高脚屋都没有。从湛江坐船过来,要走接近二十天,碰到紧急情况,也可以从澳大利亚或者新西兰直飞波利尼西亚的塔希提,然后坐船过来。

我就是走这个路线,然后与编队汇合。以前这个岛有什么来历,怎么使用,编队的官兵们都不清楚。唯一能够了解的,是以前执行卫星发射任务的时候,远望号都要下南洋,极地轨道的还要跑到智利附近。现在泰巴图要建设一个数据中心,就不用麻烦远望号跑来跑去了。

其实从自然条件的角度来分析,吉布提的条件并不比波利尼西亚好多少,但是由于有了几个大型军事基地,人气旺了,吉布提就火了,要什么有什么。波利尼西亚在南太平洋靠近赤道的地方,这里除了鸟粪,真的是什么都没有。尤其是泰巴图,岛屿面积太小,四周又是珊瑚礁,甚至都没有办法做成后勤补给基地。

在我们到来之前,陆陆续续过来的先遣队已经逐步在岛上安装了一个小型柴油发电设施,建立了一个能够供10人小分队工作和生活一个月的补给站,建立了一个临时数据交换站。这次编队过来,一个是要扩建这些设施,还要建立天文和通信中继设施;另一个就是要建设一个中等规模的常驻单位驻地,派遣不派遣常驻人员是后话,但是条件要具备。

编队运载的物资,足够盖几个这种驻地了。咱们说过,工程兵部队里面都是高手,别说泰巴图还是在海平面上面的一个火山小岛,就算在海平面下面,工程兵部队也能不费吹灰之力就把设施建起来。

其实数据中继中心和配套服务中心的设计非常简单,但是这边施工的原则,就是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否则,直接开山炸石,可能早就搞定了。

编队里面有两位是兄弟院所派过来,一位叫晓东,一位叫刚子,他们负责通信系统的测试。我们这边除了我,还有一位坤哥,负责系统调试,他跟司徒一样,是网络高手,软硬件都是高手。

我和坤哥是后面飞过来跟编队汇合的,晓东和刚子则是一路跟着编队过来的。他们走一路测试一路,不同的项目,不同的方法,也比较辛苦。编队的官兵知道我们在执行任务,因此对我们都格外照顾。

距离泰巴图多公里以外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的所罗门群岛,有一个叫做瓜达尔卡纳尔岛的地方。那里,是太平洋战争盟军由守转攻的转折点。

二战期间的年,日本舰队偷袭了珍珠港,希望借此削弱甚至消灭美军的太平洋舰队,从而保证日本本土的安全。凭借着这一暂时的优势,日本基本占领了菲律宾、马来亚、印尼、巴布亚新几内亚和南太平洋诸岛。而盟军的战略反击,就从登陆瓜达尔卡纳尔岛开始。

这次战役,美军和盟军展示了其强大的全球部署能力,接近两万名盟军海军陆战队员,从美国本土部署到斐济附近,开始登陆作战。在五个月的拉锯战过程中,加上后来陆续参战的来自美国本土的超过五万名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士兵,以及两万名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官兵,与四万多名日本守军进行瓜岛争夺战。而这期间,日本基本没有从本岛得到重要的物资和人员补充。

这还是发生在七十年前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大家都知道,但是未必注意到的,就是盟军在这几个月的海战和登陆作战中,所表现出来的协同作战能力和全球投送能力。在我们跟编队指挥人员的交流中,感受最深的,也是指战员们对这种能力的钦佩。

打起仗来,不光要精兵强将,更重要的是,随时可以把这些精兵强将投送到世界上任意一个角落,而且还要把他们的吃喝拉撒都弄舒服了。兵是练出来的,将是打出来的。美军在全球煽风点火,除了卖武器,也是在练级。

因此,大家都对亚丁湾巡航有着无比的憧憬,甚至也希望咱们可以经常满世界的航道走一走,熟悉熟悉。做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就算韬光养晦,你还能低调到哪儿去。

坤哥和我到达编队的时候,大家已经开始工作了,各忙各的。从技术角度来说,装备的使用没有什么难度,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培训好了以后,靠的就是操作纪律,而军人是所有行业中操作纪律最好的,尤其是解放军,没有之一。

另外,若是想把装备的性能发挥到最大,就需要不断的操练,不断的练习,或者叫做练级。现在的90后操作员,对于电子设备的熟练程度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上手快,点子多,经常能够超水平发挥设备效能,其实力绝对不容小觑。

技术方面的要点,在于设计和升级。如果设计阶段考虑周全,那安装和施工阶段就能够少走弯路,在使用阶段更是可以将官兵们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

因此,大家对于设计阶段都非常重视,初步设计就非常谨慎,设计出来以后,以前的流程是请有经验的老专家组织评审会议,然后技术处跟联络处组织进行二审,然后是专家组答辩,最后才拍板。现在的方法也变了,首先是技术处组织评审组,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海评”,然后专家评审,然后是技术处联络处组织设计部门和使用部门的专家再进行电子评审,然后是试点,试点之后再答辩,最后才是定型。

以前设计阶段、制造阶段和实施阶段的时间比大概是3:2:1,现在基本上是4:1:1。大比例的时间花在设计阶段,但是整体的时间在缩短,而且成功率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这应该就是互联网对于我们这个行业的贡献。

晓东和刚子一路跟着编队进行了好多测试,等到坤哥和我跟编队汇合的时候,他们跟编队的指战员们已经很熟悉了。

编队专门指派了一个作战参谋叫做大林的来配合我们,大林也是性格开朗,也很博学,大家凑在一起,让枯燥的行程多了很多生气。说是编队,其实我们只有两艘战舰,一艘工程补给舰和一艘将要退役的型护卫舰。

由于沿途海情比较稳定,因此也没有太多作战任务,基本都是测试任务。虽然在海军的战斗序列中,已经逐步退役,但是做为训练和测试,其实还是不错的平台。编队的这一艘排水量大概吨,我们给它的外号叫做小艇。当然,这一次的主力,还是那艘工程补给舰,或者说,是舰上精干的那些工程兵战士。因此,它的外号叫做胖子。

大概在十八世纪直至二十世纪初,,来自欧洲的捕鲸船,在靠近南极大陆附近,建设了一些临时站点。这些站点都是季节性的,有捕鲸船到来的时候才会启用,里面储存了提炼鲸油的设施设备,还有必要的生活品。

编队的首长很赞同大林的思路,那就是舰队升级最简便的途径,并非是配备航母,而是大量装备无人机。当然,无人机的作战任务不同,装备也会有差异,反正基本无非就是对空、对海对陆,以及反潜三个方面。

对空侦测是我们工厂的强项,无出其右;对地面侦测,我们正在研究,进展不错;反潜方面,或者声呐探测,并非我们工厂的领域。原理大致懂,只是没摸过。

不知道哪位高人说过,世上奇怪的事情,都可以用墨菲定律来解释。墨菲定律的直白翻译是:凡事可能出错的必定会出错。拗口吧?用一句俗语翻译将不拗口了,那就是:怕什么来什么。

每天放无人机出去,对空对海的监测基本都没有什么问题,新型号舰载无人机大概飞六到八个小时一点儿问题都没有。如果升级了,估计都是冲着二十四小时的续航去的。坤哥还装了套气象雷达在一架无人机上面,这样就更加实用了。对海监测有些难度,海浪的扰波现象比较严重,我们跟工厂商量,采用了一种特殊手段,来减少杂波。测试一下,效果也不错,准备回去以后在现有的海事雷达基础上,再专门研究一种适合无人机使用的对海监测雷达。

反潜无人机并非我们这一次的测试目标,是大林他们对现有装备进行的检验和演练。但是中间有一天,居然有了重大发现。

一般来说,执行对空警戒任务的无人机,上去大概到10公里左右就差不多,但是因为我们在进行测试,因此有时候飞到25公里左右,信号反馈什么的都很正常;对地对海监测的,高度倒是不用太高,主要检验在高精度标绘的前提下,能够测绘的距离。

我们没有测试任务的时候,大林他们就自己进行演练。其中有一次,就把反潜无人机放出去了。放了几个浮标,一开始还正常,后来大概60海里以外的一个浮标发回信号,看到一个大家伙。

本来泰巴图岛的气候条件非常好,当时海况也很好,浪高1米左右,官兵们虽然各忙各的,有条不紊但是气氛有些枯燥。声呐报警以后,一下子大家就精神起来了。刚开始猜测可能是鲸鱼,但是又觉得不像。

对于平静的泰巴图来说这个机会实在难得,于是就让无人机掉头,回来在声呐侦测到的路径附近再放一个浮标,结果又看到了,这回判断,应该是个中型潜艇,沿着泰巴图旁边航行。

作战室一下子就热闹了,枯燥和乏味消失的无影无踪,每个人都摩拳擦掌,准备向着胜利前进。这时候,还是编队首长发话了:我们是在执行岛礁建设任务,人家也没进入危险区域。警戒就好,不要跟太紧,以免双方误判。

于是又派了第二架无人机,在声呐探测路线的延长线上,投下了第三个浮标。过一会儿,果然又看见了,很清楚,接近一百米长,不是个小家伙。大家神经绷得都很紧,如临大敌的样子,但是从海图上面可以清楚看见,人家正在远离泰巴图。

当无人机在视距外投下了最后一个浮标,传回的声呐数据显示,这个大家伙已经驶离了我们的侦测范围。大家才又七嘴八舌起来。

其实江沪级的声呐系统还行,普通舰船都有声呐特征,照一下基本就知道对方的型号,但是这一次发现对方的时候,编队首长并未命令打开小艇的声呐。

对方是谁,它是否注意到了我们,或者是否侦测到了我们对它的侦测,这些都不知道。反正它悄悄的走,就如同它悄悄的来。唯一带给我们的信息,就是南太平洋海底并非如海面一般风平浪静。

编队首长说,回去以后,他要把这个重要的情报跟舰队领导分享。大洋深处是一个训练场,我们去还是不去,别人都会经常去。

一边玩无人机侦测,一边进行编队联合作战系统的设计。对空对海和反潜这三方面凑在一起,以前采用平面极坐标的海事雷达系统,马上就立体起来。

是80年代初的产品,上面没有三坐标显示装备,我们只能用自带的小显示器来进行测试,这是一个遗憾。其实在我们眼中,像这样的舰艇,还是很有作用的,也还能继续利用。

一般来说,舰艇的战斗单元,分为动力、侦测指挥、作战系统等几大块。动力系统能否更新升级,这个不知道,但是估计应该没有太大的障碍。侦测指挥和作战系统,都是可以升级的。只要船体没有大的结构性问题,这些舰艇就仍然可以继续使用。

举例子来说,八十年代的侦测和指挥系统的确已经落后,但是如果采用无人机来协助进行侦测和攻击,然后对指挥系统进行数字化模块化的升级改造,那这个舰艇就又能发挥作用了。只是,这样改装的代价,有可能要高于新建一艘战舰的价格。

讲回辽宁号,其实大家知道吗,改造辽宁号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新建一个山东号。因为辽宁号的舱室尺寸都是固定的,就好比一个房子,承重墙和柱子的位置固定了,你里面再怎么折腾,也要考虑到避让那些墙和柱子。但是,新设计就不一样了,格局可以按照需要来进行。

我们编队的这一艘,后直升机甲板就是改装的。曾经配了一架直九,但是这次任务就没有带,反而工程补给舰上面带了一架。直升机的出勤率低,也是因为海况问题。改装的直升机机库,没办法做到全密封,长时间的执行任务,对直升机和零备件的损害是很直接的。

其实这一艘在设计上是对海作战舰艇,直九虽说是可以执行反潜任务,但是……

一天,编队首长转到我们正在进行测试的舱室,看到我们鼓捣的新玩意,非常感兴趣。反正也没什么事,就给他详细的介绍了每一个单元的功能和作用,以及每一个信息细节的反馈响应能力。我自己的经验,军衔或者官衔越高,基本上就越容易打交道。其实这是编队首长最后一次带这个编队执行任务,人民海军换装频繁,广州战区筹组成立的时候,还有许多作训基地建设任务,以及编制新的作训计划任务。返回基地以后,首长可能就要履新了,但是人家是真的敬业,就算是这么普通的一个任务,也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去做、去想,利用一切时间去学习和接受新知识。正是有了他们,我们才够放心!

编队首长对我们三坐标非常感兴趣,也对指挥权限非常感兴趣,这让我很惊讶。首长开玩笑地问我,是不是觉得他老了,就不应该接受新事物了?我说其实不是,我们厂领导比首长年龄还大,但是思想依然走在最前面。

首长对我们说,他前一年去夏威夷,认识了一个美军将领,那个家伙以前是在海军陆战队开直升飞机的,这个事情让他触动很大,也让他充分意识到全兵种合成作战的重要性。首长说,作战思想改革如逆水行舟,要稳中求进。

他还跟我们分享了一些他的观点,以及他对整体协同作战指挥体系的一些思路。我们把这些信息认真地做了记录,这对于正在完善的第二代作战指挥系统,帮助太大了。

就在我们海空一体的进行无人机和联合作战指挥系统测试的时候,工程兵部队的官兵们在海岛上面的施工也正在如火如荼的展开。

坤哥比较年轻,喜欢跑来跑去。岛上热闹起来以后,他每天都会至少上岛一次,一个是看看进度,一个是利用爬山来锻炼身体。他比我强,我是有了海鲜有了啤酒,就觉得已经拥有了整个世界。

由于泰巴图周围这一圈的珊瑚礁,编队只能选择外侧做锚地,然后用登陆艇往返运送物资。其实这一圈珊瑚礁也是一个屏障,不熟悉地形的一时半会儿还真的没法靠近。珊瑚礁有深有浅,但是都比较锋利,曾经刮破过冲锋舟。就算是登陆艇,也要找准航道,辎重也要尽量涨潮的时候运输,避免搁浅。

岸边没有真正意义的沙滩,有的只能算是碎石滩。官兵们用木头搭建了一个大概20米长的简易码头,用来运送人员和物资。

想一下就知道,这个条件,施工车辆很难上得去。但是工程部队经验丰富,也有方法,他们在山腰靠上的地方,找了一个很结实的大石头,然后打了一圈膨胀螺栓,做了一个滑索,又连上了卷扬机。

后来,赶着天文大潮的时候,几位技术人员带着官兵,架了一辆徐工到一艘平底船上,连拉带拽,反正用了吃奶的劲头,划过了珊瑚礁盘,然后尽可能的靠近岸边。退潮以后,那个平底船就搁浅在滩上,但是徐工上去了,后面的活儿就容易多了。

后来下来以后,这次带队的老李跟大林吹牛,说如果不是担心破坏珊瑚礁,他就把徐工直接从珊瑚礁上面开过去了。哎呀,反正人少,吹牛也无所谓。大林就呛他,说老李你是不是蓝翔毕业的呀?结果老李说,老子以前干的是舰炮修理!这下子有意思了,真的就是,不想当工程兵的机修不是老司机。哈哈哈哈!

其实编队的很多人都喜欢吹牛,也都喜欢喝点儿酒。喝上听以后,那牛就已经不是一般的牛,整个银河系不再是韩国人的,因为编队已经摆平了韩国…

也可能是这个原因,所以军舰的规定就是不能带酒上舰。老兵们总有办法,啤酒是很难得了,但是红酒白酒还是能够找得到的,只要人缘够好。在大林看来,这正是他的强项。

铁板海鲜曾经是风靡一时的美味,在这个南太平洋的小岛上面,却是我们每一顿的口粮。海里捕上来的鱼跟农贸市场买来的味道都不一样,海里的鱼肉丝比较粗,有嚼头。

晓东经常跟着舰队跑来跑去,经验丰富,他说出海的时候,船上的厨房储备最多的就是大蒜。不管是什么海产品,要么蒜蓉蒸,要么烧烤,都离不开蒜。而且,越是简单的烹饪,越能够体现海鲜的鲜味。

大林比较随和,虽然他是小艇的参谋,但是工程部队那边也有很多朋友,晚上也跑到胖子那边,找人打牌吹牛,其实也是找酒喝。

南海岛礁建设之后,咱们对于岛礁建设的工程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的岛礁建设,基本都是采用模块化的施工方式。一般建筑都是钢结构打底,然后水泥做外围防腐加固。一个三层小楼,打好了基础,两周之内一定搞定,虽然是简装修,但是满足基本生活条件没问题。

工程兵的特点,就是不甘人后,一排进度快,二排就想着怎么比一排还快,三排就旁边看着,手里忙着,心里想着:最后最快的一定是我们。

坤哥拉着我进去新的数据处理中心的时候,距离开始动工才过去12天。两层的建筑,一百多平的机房,大部分已经按照要求完成基础施工,正在铺设动力电缆和安装空调。这个速度,比苏丹港场站的建设速度还要快几倍。

对于数据中心而言,最重要的设备就是空调。因为如果散热不及时,数据交换设备就会罢工。数据交换站罢工了,这个场站就失效了。对于距离咱们最近港口也要一万二千公里的泰巴图来说,这简直就是灾难。

为此,坤哥和他的团队设计了几套方案,采用了不同的供电方式进行互补。一旦一套空调停下来,温度超过设定值,第二套就会启动,如果温度超过设定值一定的时间,第三套就会启动。而且整套系统的数据,都会传给国内的控制中心,并且能够实现远程控制。即便这样,这套空调系统的预计稳定运行时间也只有半年,至少半年,就需要人过来看一下。

其实编队首长认为,像这个距离,咱们的人应该每个月都过来一下。这里水文条件气候条件通讯条件都跟国内完全不同,这才是最好的练兵的地点。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下打赢战争,才有首战必胜的信心。

大林说,其实现在舰队的远洋作训安排已经非常频繁了,作战能力也得到了质的提升。刚刚开始亚丁湾巡航的时候,编队开过去还没问题,但是开不回来。主要是因为舰船动力系统的可靠性太差,维修和保养水平都还在初级阶段。

就因为总是出问题,所以以前也不想开出去。不天天开出去,也就不知道问题到底在哪里,或者出了问题该怎么解决。但是亚丁湾巡航几次以后,无论是舰队维保部门,还是造船厂和零部件工厂,大家都坐下来,认真的思考解决方案。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咱们的步子才越迈越远。

这一次过来的时候,也走了大概海里,半路也出过小故障,但是都解决了。其实不管小艇还是大艇,里面都有个小备件库,也都有小加工厂,基本的问题都能够自己搞定。这个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当然,下饺子的新舰,在设计阶段就解决了大部分的问题,故障率已经降低了几个层次,装备运转率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大林还对岛礁建设的进度做出了解释。其实工程补给舰整体就是一个加工厂,在基本设计任务完成之后,工程部队的技术人员就开始进行结构设计。所以我们看到,他们首先是把卷扬机弄上去,然后就是工程机械。这些上去以后,就能够进行基本的施工。

而且,工程部队的最强大的特长,就是善于组织。整个岛礁被分成三个施工点,包括山脚下的水电站和码头,山顶的风力和太阳能电站、天文设施、通信中继和数据传输设施,山腰的数据处理中心和生活设施。队伍先完成了山脚下面水电站和码头的建设,然后完成了山顶的电站,又完成了山顶设施的土建基础工作,这时候负责土建施工的队伍去半山腰进行作业;安装队伍去山顶安装天文台、通信中继站和数据传输设施;等到山腰的土建完工,大部队就进来,把山腰的生活设施完善起来,这样就具备了条件,安排大部分人员上岛,开始轮班作业,进度一下子又快了一倍。

大海很美,当然,不同的太阳角度,照射出来的大海颜色也是不同的。我喜欢早上的大海,瓦蓝瓦蓝的,非常漂亮。用荒无人烟来形容泰巴图算是比较贴切的,这里常年累月看不到半个人影,最近的有人居住的岛屿也在公里以外,若是想买个东西看点儿小病,医院距离在公里左右……

说是荒无人烟可以,但是荒凉两个字却着实谈不上。泰巴图岛上没有几颗树,草也比较少,但是四周的珊瑚礁里面,有大量的鱼群。小艇上面的官兵,每天都有任务,下海捉鱼,也是训练,也顺便补充伙食。我们调试的间隙,我也跟着指战员们下海。他们都是老手,用网捕鱼,人下去就是去捞螃蟹,当然,也有龙虾。

我是旱鸭子,不会游泳。于是大林帮我找来一套装备,浮潜用的装备,就是一个半面屏的面具,一直罩到鼻子;还有一个呼吸管,咬在嘴里,管子的另一端,伸到脑后,这样趴在海平面的时候,那个管子正好在水面之上。我就是这样穿着救生衣趴在海平面上,看着下面,真的很惬意。

第一次下水的时候,我真的是害怕,只敢吸气不敢呼气。我的手紧紧抓住旁边教我的大林,他笑得都快岔气了。不过慢慢的游了几次,就开始适应了。虽然不敢像水兵们那样穿上脚蹼摘掉管子潜下去捉螃蟹,但是浮在水面上,看着底下五颜六色的珊瑚礁,还有穿行在珊瑚礁里面,色彩鲜明形状各异的鱼群,真的是一种享受。

我的最高记录是在海里泡了六个小时,那一天下着小雨,虽然海浪不是太大,但是风特别大,山顶和山腰的施工都停下来了。大家伙没事干,有睡觉的有打牌的,也有折磨自己去健身的。我就央求着大林带我下水,于是他在珊瑚礁航道附近的一个浮标上系了一个绳子,就拉着我下去了。

我趴在海面上,随着海浪起伏漂来漂去,静静的看着下面的七彩珊瑚和各式各样的鱼群,甭提有多惬意。居然还见到了传说中的身上长了字母F**k的鱼,黄色的身体黑色的字,看着好笑。估计鱼群看着我也觉得好笑,可怜的人类,还要借助工具才能享受游来游去的自由快乐。

南太平洋的海水不是很咸,太阳也没那么刺眼,但是这两个放在一块儿就厉害了。

刚刚过去的时候,我穿着长衣长裤,身上打了防晒霜。这是多年外联,尤其是在中东和东非的海边学到的。但是坤哥就没有注意到这个,他不知道防晒霜也是防水的,更不知道下水的时候也尽量要穿长袖衣裤,而且裸露的地方都要用防晒霜。

刚刚到的时候,看着水兵们下水,他也蹦下去了,但是第二天就开始喊痛,身上也红了,没有衣服遮盖的地方,颜色明显变深。

后来说起这个,坤哥还记忆犹新,说那种又痛又痒的酸爽感觉,一辈子都不敢再尝试。泰巴图跟苏丹港不同的是,这里的湿度特别高。

如果说在苏丹港是为了凉快,小王他们都没穿内衣的话,那在泰巴图,根本就没法穿内衣,因为太潮湿了,很容易溃疡。

在如此潮湿的条件下,人都受不了,何况设施设备。因此在施工的时候,最后有一道工序,就是做油漆。

千万别小看了这个工作,工程兵部队的领导们都说,这是所有工作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做油漆的工作是由几个老兵组成的团队来完成的,他们都非常细致,非常有经验。

以前还不知道,做油漆也要分步骤进行的,先把工作面清理,打糙,再进行第一遍底漆,然后根据要求做几遍防护漆,再才是一遍面漆,最后还要进行表面处理。油漆工作花费的时间最长,自始至终,从码头建造结束,一直到编队撤离,老兵们一刻也没闲着。

后来我观察,每一个裸露的螺栓、设备表面,建筑表面、线头啥的,都做了油漆。这么耐心而细致的工作,也难怪连工程部队领导都对他们刮目相看呢。

部队通信的最大挑战是什么?相信一定很容易猜出来,那就是保密。

前面说了,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包括之前的中途岛海战,盟军获胜的最大功臣,应当算是破译了日军的通信密码。因此,咱们的通信密保工作,从来都是科研队伍的重中之重。这方面,咱们有实力,只能说到这儿。

刚子随身带着一台小小的设备,盒子一样。通信中继设施调试完成以后,他的第一项测试,就是向新入轨的卫星发了一段信息。国内有七八个站点接收到,然后组织破译,给三十天时间,什么都可以用,包括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

反正一直到我们撤场,已经几个月了,还没有破译出来。电子技术就是这样,入门简单,做成精品就不太容易。而若是想有些革命性成果,就必须具备创造性。这方面,群众的力量是无穷的。

说到这儿,再聊一聊我们90后的这些新生势力,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后生可畏。

编队的是即将退役的旧舰,舰上装备水平一般。虽然各个时代的官兵们都尽力去保养,但是架不住雨打风吹,更架不住岁月。

于是这一次超长距离的远征之前,为了确保万一,通信组就跑到舰队基地,要一些备用的通信器材。一方面确实是备用,另一方面也考虑在漫长的海上执勤过程中,可以做为训练器材,舒缓官兵的心理。

通信组组长是个立过战功的老兵,基地领导也很给面子,让他去仓库自己挑。结果仓库的库管也是老兵,跟他还是老乡加校友,初中校友,虽然人家毕业就出来参军了。聊起来故乡、学校、老师、宿舍看门的王嫂,还有校门口的小卖店,欢笑加眼泪,都不是几瓶白的能解决得了的。

俗话说,带钥匙的老兵惹不起。后来,通信组长带来的小车装不下,于是再又求人调了三台卡车……

有一次,有一个紧急情况需要立即请示国内,于是通信组就找了一个人过来,租用外星做语音通信。接通基地,先让对面通信组找谁谁谁,那边就明白了,然后这两个人就开始对话。方言加上零碎,纸上写的四十个字,居然十七八个发音就搞定。甭说外国人,就是旁边站了这么多中国人,也没有人能够听懂半句的。后来通信组长说了,这个就是看了一个好莱坞大片,叫做《风语者》,然后有了的灵感。别看办法土,但是效果显著。

其实通信组的收获还真是比较显著,有许多频谱信息,知道的还是不知道的,他们都收集起来。想想也是,出来一次这么远不容易,这些情报回去好好研究,说不定就能有重大发现呢。

后来听说,也确实有了重大发现,破译保密通信的那些专家虽然没有攻破刚子的盒子,但是其中有两组人搞了一条大鱼。后来也没出声,就让人默默的







































甲氧普林
真皮型白癜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mj/2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