亏得我还有逆向思维的素质,凡事常常求异,能对所见所闻的现实人生进行理性的辩证思考,很多时候不会大惊小怪。但饶是如此,来到萨摩亚后,我还是为自己的思路不够宽阔而汗颜。因为,我常常在一些现象出现时诧异,在一些事情发生后震撼!之所以如此,是自己用定势思维看待新现象,以固有价值判断新事物。渐渐地,我明白,来萨摩亚的每个中国人不能只陶醉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纯美中,还要适应这里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然,是不能很好地在萨摩亚生活和工作的。而为了适应萨摩亚的一切,我们必须经常动用逆向思维来思考问题,来接受存在着的现实。
(萨摩亚国立大学)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衣食住行上体现出的共同性,在本民族人眼里,是正常的,也是本然的。而在被另一种文明浸润的外来者的对比的眼光里,迥然相反之处几乎无处不在。这时候,就需要动用逆向思维,对出现在眼前的现象或事件从相反方向寻找产生的原因和成立的条件,从而产生豁然开朗的新鲜感,于是,疑虑和困惑消失,思维得以拓展,人生经验得以累加。在萨摩亚,只要你不断运用逆向思维,你就会遇见和听见很多好玩、有趣之事!
在穿戴方面。中国人讲究着装的得体、大方、轻便、时尚等。我们讲究着装的场合化,遵循国际着装的TOP原则:公司职员着职业装,白领公务员着正装,运动员赛场着运动装,所有人休闲场所着便装,居家人士着睡衣甚至裸着也没人管。中国人讲究着装的搭配:男性穿西装必得穿皮鞋,女性打扮得很淑女就不会穿人字拖,而且,衣服鞋帽的款式、色彩也需协调。就色彩而言,身上穿戴的颜色一般不会超过三种,冷暖色彩搭配合理、协调。当然,时髦人士追求着装的时尚化、混搭化,个别标新立异者喜欢着非主流的各种脑残装。不管怎样,在现代中国,女人穿裙子天经地义,男人穿裙子就会被看成变态或神经病——小沈阳舞台上穿裙子纯是制造噱头和搞笑。中国古代女人喜欢戴花,现代女性喜欢戴一些发饰。但是,在萨摩亚,人们的着装基本上是跟中国人“唱反调”——萨摩亚全民穿裙装,不分性别不分年龄不分地位!总理出席活动穿裙子,校长在毕业典礼上发表演讲穿裙子,警察执勤也穿裙子。在正式场合和专业场合,萨摩亚人都穿长裙而不是普通长裤。在一些公开场合,比如教授或老师或学生做演讲时,比如人们去参加葬礼或婚礼时,是忌讳穿短裤或牛仔裤的,要穿正式的裙裤和正式裤装。萨摩亚人称正式的裙子为“伊法伊塔加”,普通裙子为“拉瓦拉瓦”。所以,穿裙子属于萨摩亚人的正式装扮。不管穿什么衣服,萨摩亚人的脚上一般都是人字拖,极少见穿其他鞋子的人。不少人干脆打赤脚。前几天跟一个朋友去吃西餐。据说,我们去的是阿皮亚最好的西餐店。里面的两个服务生小哥体型健硕,但服务细致耐心。他们穿的应该是工作服:上身是衬衣,下身是裙子,但他俩都赤着脚。小哥走起路来,大脚丫子啪嗒啪嗒的,五个脚趾张开几乎呈小扇面状。
(在马鲁鲁岛上偶遇到的孩子,都打着赤脚走在沙路)
我对萨摩亚人的着装惊诧之余,用逆向思维思考,能考虑出合理性。中国人穿得出众而不张扬,不夸张闪亮,体现的是中国人的低调谨慎内敛的性格,这更多是与中国文化有关。萨摩亚人的着装与自然环境和文化都有关。萨摩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一年到头都是夏天,天天炙日当空,雨季一天数场雨,旱季也常常降雨,鲜花盛开处处草地;萨摩亚人崇尚个性追求自由。这一切自然的与人文的原因叠加,自然形成萨摩亚人着装的张扬、混搭与自由。在这里,穿裙子自然比穿长裤凉快、随意。穿皮鞋不仅热,而且几乎天天与雨水打交道,太费,所以,在我们看来不登大雅之堂的人字拖,在这里遍脚皆是,因为穿着方便、随意、自由。萨摩亚人穿的衣服色彩艳丽、明媚、夸张、闪亮,自然界有什么颜色,他们就以服装颜色与其应和,而且,萨摩亚人服装的色彩混搭风浓,桃红陪葱绿,紫红陪咖色,应有尽有,似乎穿什么都好看。在中国,只有女人讲究头饰的陪衬作用。在萨摩亚,女性喜欢带花,一些男人也常在耳边别一朵花。这花,可以是从商店里买来的塑料材质的装饰花,也可以是随手从路边采摘的鲜花。戴什么花,完全凭自己的心愿。
(着拉瓦拉瓦、带着花的妇人在法雷里唱歌跳舞)
(萨摩亚六月一日独立日游行队伍中的着裙装的中国老师)
在饮食方面。“土里刨食”是中国俗语,即使在耕种方式现代化的今天,很多人离开土地进了城,但中国人仍需要以土地为生。我们吃的东西大多数是从土里长出来的。中国目前可耕地面积仍然相当可观。而萨摩亚岛屿是火山岩浆喷发凝固而成的,土里石头较多,土地固然也能长出塔罗(大芋头),但萨摩亚人寻找食物的眼光更多时候是盯向空中——往树上寻找果腹之物。几乎家家都种有面包果树。因为是热带气候,岛上适宜椰子,香蕉、木瓜、芒果、菠萝、可可等的生长。这些植物大都是以树的样式呈现,萨摩亚人仰头就能从树上觅得充饥和解渴之物。
(萨摩亚传统食物)
与食物有关的是食物烹饪问题。过去,中国人做饭以柴草为燃料。现在,多数中国人用电、天然气、煤气、煤等充当燃料,但经济欠发达区域的老百姓仍以柴草为燃料煮饭。我们这些六零后的人,在用上了电和天然气后,很怀念童年在农村以柴草助燃烧出的大锅饭的香味和纯味。而萨摩亚人用什么做饭呢?萨摩亚有电,但是萨摩亚的电很贵,一般人是不可能用电来做饭的;萨摩亚也有煤气,一些人用煤气做饭,但煤气也比较贵;萨摩亚有不贵的东西可做燃料,那就是山上的枯枝败叶,但不知道为什么,极少有人去捡来做饭。我来萨摩亚的时间不长,却经常在傍晚时分,闻到空气中有烧东西的味道。四处望望,会发现某个地方有烟升起,那是萨摩亚人在用石头做饭。不少萨摩亚人做塔罗和面包果,就用石头烤,甚至烤乳猪、烤鱼等都用石头。他们用劈柴给一堆大小不等、圆凸不均的火山石加热。等石头热了,他们把塔罗、面包果或包好的鱼什么的埋进去,盖上湿的塔罗叶子或其他植物的叶子。大约四五十分钟后,自然清香的食物就烤熟了。石头可以反复使用,可以经年累月地使用。一家人有那么一堆石头,再有少许引火的木柴,做饭燃料问题就解决了。难怪萨摩亚人那么快乐,他们的生活材料来得容易,他们的民性又很淳朴、物质欲望不强。他们是上帝的子民,享受着上帝的赐予,怎么能不happy呢?可在中国,你见谁用石头做饭来着?
(萨摩亚传统食物的石头烹饪法)
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是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品为辅。所以,国内大小城市里的超市或菜市场,蔬菜水果琳琅满目,品类之多,绝对晃花你的眼,而且价格低廉,有的时令水果菜蔬的价钱低得常常让我为菜农担忧(网上说,今年国内的荔枝丰收成灾了)。我们去超市买回各种蔬菜水果,回家进行各种炒炖调煮,饱肚且有营养。到了萨摩亚,民众也是主要以植物性食物为主,他们吃塔罗(大芋头),吃面包果,吃米饭。他们也吃肉,主要是鸡肉,因为鸡肉便宜;他们也吃鱼,但如果不是自己去捕,一般人也吃不起。由于土质问题,加上饮食习惯问题,萨摩亚超市里的蔬菜很少,价格自然贵得离谱、贵得令我们抽冷气——我也是被超市食物间的冷气冻得(萨摩亚的电很贵,但是公共场所的冷气开得超冷)。除了土豆、圆葱的价格尚可外,青椒西红柿等蔬菜的价格高得令人咋舌。那天,在超市里看到蘑菇的价格是70.70塔拉1公斤(1塔拉等于2.5元人民币)。手机拍图发给国内亲朋看,差点吓晕小胆量的人!网上说,萨摩亚盛产香蕉、椰子等,但由于今年春天台风的破坏,现在的香蕉椰子木瓜等数量极少,价格也极其昂贵。这样一来,我们的食物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除了米饭面包外,我们会买点肉和鱼,蔬菜和水果,就较少购买了。我们已经几乎跟各种水果绝了交,我们也已经跟西红柿、青椒等青菜说过再见了!
(萨摩亚超市里的蘑菇和西红柿。1塔拉等于2.5元人民币)
在国内时,呼朋引伴地去饭店大吃二喝一顿,点一桌子菜,吃掉三分之一,剩下的,就剩下吧!打包?基本不打包。在萨摩亚,人们很节约粮食,饭店吃剩了的饭一定打包。当然,他们去饭店吃东西,一般也不会剩下。多数人也很少去饭店。中国人谁吃别人的剩饭?多数萨摩亚人不会嫌弃剩饭。别人吃剩了的饭菜,他们得到了会很开心地吃掉。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去吃西餐。我把吃剩的牛肉和薯条打包带着。走到电梯口时,一个萨摩亚人跟我要。我因为来萨摩亚不久,不知道这里的情况。我问在这里工作了五年多的朋友:他为什么要去我的剩饭,他不嫌弃吗?朋友告诉我:不会,萨摩亚人不会嫌弃你的剩饭。他们可能很少能吃到这种食物,你给他,他会很高兴的。我顿时心生怜悯。
(萨摩亚食物)
我们知道,人情世故,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生存关系。有时,人情世故通过吃也可以体现出来。在中国,新同事来了有老领导老同事接风,老同事走了有领导们同事们送行。接风洗尘、送行祝福,都会去饭馆喝酒吃饭。来萨摩亚,你得用逆向思维来适应这里的习惯和风俗。在这里,去新单位工作,成为老同事们的新同事。那么,来了是要带礼物给老同事的,或者要请老同事吃饭。出去旅行了,回来最好给没出去的人带回礼物来。调走了?好!走前,请同事们吃饭。我的同事回国回来时,都是会给萨摩亚同事带烟、带巧克力等礼物的。去年离职的一个志愿者老师临走时请教研室的同事吃饺子。我第一次参加学院会议时,一个萨摩亚同事告诉我,下次来给老师们带中国食物吧,这是萨摩亚的custom。我就从中国餐馆订了二十个盒饭,送给大家吃。而就吃东西的场所而言,在中国,一般情况下,食物是不能带到工作场所吃的。但在萨摩亚,我看到国立大学的老师经常带着各种食物进办公室与同事们分享。有一次,我煮了饺子,带到教室,给staff们讲完汉语后,请大家品尝真正的中国食物——饺子。其实,我这人是狗肉包子上不了大席的角儿,自己包给自己吃,常常是有质有量。一旦专门包给别人吃,不是面和软了,就是盐放多了,成心恶心人似的。是太想整好了,心里有压力,导致过分紧张,过程中出些小纰漏。这次给同事们带的饺子,烹制水平只达到我平时水平的百分之八十吧,但同事们在教室里吃得津津有味,大家边吃边赞不绝口!
(我请staff品尝的Chinesefood)
在居住方面。中国人讲究住房的坚固、厚实,要保暖要隔音要保护隐私。但在萨摩亚,不少人就住在只有屋顶和柱子而没有墙体的“法雷”里(萨摩亚语里估计没有“家徒四壁”这个成语,因为“法雷”根本就没有四壁),人们不太注重保护隐私,也不惧怕各种嘈杂的声响。而非“法雷”的房子的墙面都是薄薄的,因为年均温度在摄氏28度,不需要保暖。在中国,有钱人将豪宅建在海边。多少人梦想着能有套海景房啊!不能在海边,那就在江边、河边、湖边。总之,千方百计地要与水为邻,有附庸风雅者自诩是乐水的智者(当然,服用风雅比附庸粗俗好)。半山腰或山顶上的房子(如河南山顶上的郭亮村)里,居住的都是穷人。可是,到了萨摩亚,我们尽情享受海景房的美好时,早来萨摩亚的中国朋友告诉我,那些住在半山腰的房子里的人,才是富人。这当然不用百思即可得到正解:因为这里四面环海,老龙王打个喷嚏能引发海啸、小龙王咳嗽一声能引发地震。我来萨摩亚三个月,就发生了好几次地震,六月十六日晚上的那次地震的震级达到5.6级。在萨摩亚,最可怕的自然灾害是地震引发的海啸。所以,逐水而居不是上策,住在半山腰居高临下才可防海啸导致的水患!但是,萨摩亚的普通民众的生村难题是手里缺钱,让他们在海边建个简陋的“法雷”不难,要去半山腰买地盖房就难于上青天——孔方兄在哪里呢?萨摩亚虽然经济落后,但基本上家家有车。半山腰里富人区家更是有皮卡之类的高端车(在萨摩亚,据说,有钱人才开得起皮卡车)。富人们出入家门,油门一踩,轰轰隆隆,尽管路况不好,但,那里有房子,公路就修到哪里,一般比较胖的富人也不用步行爬山,车子可以直接开进院子里。当然,大多数萨摩亚人也不愿意像一些中国人那样没事爬山找罪受!哈哈哈!所以,在中国,富人住海边,穷人住山上;在萨摩亚,富人住山上,穷人住海边。
(乌普卢岛沿海公路边的法雷群)
人活着要有房子住,人死了要有坟墓睡。中国的坟墓都是在村外郊外。《说文》中说:“人所归为鬼”。在中国人的观念中,鬼与人的死亡紧密相连,人死后魂灵不灭,变成了鬼,鬼神崇拜是虽难登大雅之堂但却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民间信仰。在民间信仰里,无论鬼魂是善灵还是恶鬼,它们只要与生者产生联系,不管是在梦里还是生活中,生者的态度都是坚决拒斥。所以,人们畏惧鬼魂。人们采取与鬼混隔绝的行动,比如烧纸以取悦于鬼魂。当烧纸不能奏效时,人们对鬼的态度就变强硬,会通过驱鬼方式将之拒于门外。各地驱鬼仪式多种多样。无论怎样,生者表达的对死者强烈的拒绝和决裂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所以,中国人死后是被埋在公墓或私家墓地里的,这坟墓一定与活人的生存区域相距甚远,生者与死者是隔开的。但是在萨摩亚,你真的要用逆向思维来认可的现象是:多数萨摩亚人死后,被家人葬在自家院子里——坟墓在院子里。活人可以在坟墓周围活动,可以在墓顶上玩耍、睡觉。我是唯物主义者,但当我住在“lerosa”小区几天后,发现对面仅仅一路之隔的人家院子里的富丽堂皇的的建筑是坟墓、而孩子们就在坟墓里外玩耍时,我真的是很吃惊、很震撼啊。后来,看多了,就见怪不怪了。及至在马鲁鲁岛上看到两个壮汉躺在一座墓顶上酣然大睡时,我的心已经很平静了。就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过我的萨摩亚同事MrStope先生。他告诉我,家庭成员被埋在家门前的原因有几个:一是家人愿意亲近已故的亲人,希望总能感受到逝世者的精神。二是将已故的家人埋在自家院子里,既证明这土地是他们自己的,也说明萨摩亚人的自由,没人可以对此指手画脚。三是萨摩亚人的葬礼要花很多钱,要买大量食物,办各种手续,回馈礼物,购买棺材,支付牧师的交通费用和主持费用等,再购买昂贵的墓地,大多数手里缺钱的萨摩亚人是无法负担的。知道原因,就不会为大多数萨摩亚人将已故家人埋在院子里的做法惊诧了。
(萨摩亚国立大学校园里的小法雷)
关于行的问题。中国人多车多,虽然交通法很严格,但很多在国外开车多年的人,回国都不敢轻易动车,因为中国的司机太能抢、钻、超了。行车时,车不礼让车、车不礼让人的现象比比皆是。似乎每个人都要争分夺秒地去创造财富,似乎每个人都有十万火急的事情要去处理。其实可能是晚上玩游戏追剧或搓麻喝酒睡得晚早晨起晚了怕耽误上班打卡就拼命往前超车,一路上拼命按喇叭。在国内,听司机按喇叭,听出的是催促、不耐烦甚至是谩骂。到了萨摩亚,你就真正能体会到被礼让的温馨、礼貌和善意了。萨摩亚司机基本都遵守交规,弯道让直行,车辆让行人。不鸣喇叭、极少超车,行车循序渐行、按部就班。有时站在街头想过马路,正犹豫着,一辆车停下来,吓自己一跳。赶紧逆向思维,这是在萨摩亚啊。人家司机礼让你了,你还不赶紧走?于是,赶紧小跑着过去,还不忘朝车里的胖司机挥挥手表示感谢。
(萨瓦依岛沿海公路的车子很少,有走在“我家的路”上的感觉)
在国内,我常坐公交车,已经习惯了国内公交车的车型、内部结构,也对抢座等现象见怪不怪了。在萨摩亚,公交车的造型和色彩都很卡通,很有趣。最有趣的是,假如车上人多,后来者可以直接坐在有座位者的腿上,不管认识不认识,不管是男是女。“坐大腿”现象已然成为萨摩亚独有的公交车文化了!
在国内的城市草坪花丛中,经常看到“小草微微笑,请你绕一绕!”“只在花前陶醉,不让花儿憔悴”之类的人性化的警示语。随意踩踏草坪、随手摘下花朵,都是不文明的行为。可是,在萨摩亚,公路上不能有草,溪流里长不住草,建筑物里不适合长草,除了这些地方,其他地方就都是草坪,似乎满世界都绿草茵茵,抬眼望处处是鲜花朵朵。走路,很多时候不是不能踩草坪,而是必须在草坪上行走。萨摩亚的道路绝大多数是双向两车道。相向而行的车辆,一边只能有一辆。多数公路的一边修有窄窄的人行道(也是狗行道),只有一边有噢。道路窄,人行道窄,出行不开车的话,你就得躲着汽车,所以,就需要踩着没有人行道的草坪走。有时,我看到路上三三两两的萨摩亚人慢慢吞吞地走着,就替他们担心,万一被那个喝了酒的二把刀司机(萨摩亚不查酒驾)神志恍惚地撞上,可怎么得了呢?不过,人家萨摩亚司机开车是很文明的,车速一般不快,而且礼让行人。所以,萨摩亚人敢在路旁闲庭信步,我就不敢,心里老有国内行路之虞,老怕那辆车子朝我横冲直撞过来,所以,总是在草坪里行走。反正,在这里,踩草坪没有罪,还有功——踩了,草长得慢点,省得剪了。而萨摩亚的学生下课或放学后,基本上都是在学校院子里奔跑打闹或打棒球橄榄球什么的。也就是说,普通人的运动也在草坪里进行,而不是去健身房。同样是草,生在中国和生在萨摩亚,命运截然不同啊。中国物品种类丰富,比如,我们有太多种类的花儿,但是,花是欣赏的,不能随便摘,不掐花是社会公德。在萨摩亚,花的种类其实并不多,而且大多数花都是单层的,很多都是五瓣。但因长在热带雨林气候的岛国上,可以常年盛开,没有秋败冬歇。萨摩亚的女人有带花的传统。随手掐朵花别在发间,或只是摘花把玩,不算缺乏社会公德。哈哈,你看,你不逆向思维,还真不行呢!
(我的“豪宅”,去办公室必须从草坪上走)
中国人步履匆匆。除了城市里退休遛弯的老人,除了农村冬天东墙跟晒太阳的老人,其他人走路都不会慢慢悠悠闲庭信步。你在北京海淀区早晨的大街上,看到的都是插着耳机、拎着早餐、匆匆忙忙赶地铁的人,似乎时间都不够用,好像都急着去拼搏。但萨摩亚是慢节奏的国家。这里没有铁路,自然没有高铁的风驰电掣;这里没有高速公路,自然没有限速公里的交规。这里的人走路大都很慢。萨摩亚人体型大、体重可观,又都穿着裙子和人字拖,不少人走路四平八稳,一步三晃的人也不在少数。即使在雨中,萨摩亚人照样走得慢条斯理不慌不忙,成心跟雨较劲似的。有时,我站在楼上看雨中的萨摩亚人,心里真替他们着急:还不快跑!还不快跑!这是中国思维。换换思维,就理解了萨摩亚人为什么在雨里昂首阔步慢条斯理了:雨随时会下,随时会停,跑,还没到家,雨停了,跑得气喘吁吁地,不划算!再说,雨又不凉,淋淋,正好凉快凉快呢。再说,胖子的行动瘦子怎么能理解——走路都累得慌,跑得动吗?
(参加萨摩亚国立大学毕业典礼的宾客)
哈,写到这里,该文姑且停下。其实,我来萨摩亚的时间还短,接触的人也不多。该文不是概括萨摩亚的文化特征,我只是写下我的观察。这个世界很大,这个世界有不同的民族,这个世界存在着不同的人生行为和人生方式。我们遇之,是幸运,不必生“文化休克”之心。在差异面前,我们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不妨来个逆向思维,惊艳之时,态度宽容地看待、接受、尊重、欣赏,就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让自己的心智更成熟,思维更复杂,从而获得更丰厚的收获。
隋清娥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ms/24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