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青,女,年生,河北秦皇岛人,海南大学文艺学硕士,现为中山大学社会学在读博士。
相约周四,蔡青与您一起品读人类学
众所周知,小说往往要比学术著作流行的多,但玛格丽特·米德与其代表作《萨摩亚人的成年》却是一个例外。
年《萨摩亚人的成年》一出版便吸引了大量的读者,甚至在之后的几十年岁月中被译成16国语言,发行量达到数百万册,读者群不断扩大,成为最受瞩目的民族志著作之一。而玛格丽特·米德,也成为拥有读者数量最多的一位人类学家。
ad
玛格丽特·米德其人
玛格丽特·米德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文化与人格学派的杰出代表。她于年12月出生于美国费城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在年于巴纳德学院取得英语和哲学双学士学位。米德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因为一门选修课偶然识得了她学术上的“贵人”——弗朗兹·博厄斯,被人类学思想深深吸引的她开始了人类学的学习与研究。
米德在这一阶段结识了博厄斯的助手鲁思·本尼迪克特,同为女性人类学学者的两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米德也受到了本尼迪克特的影响,将人类学确定为之后学习研究的主要方向,日后两人被并称为美国人类学“两大女将”。
米德年拿到心理学硕士学位之后,到年间,只有23岁的米德只身一人进入了波利尼西亚群岛的萨摩亚社会,开展了为期9个月的田野调查。正是这次调查奠定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的基础,成为了其学术生涯最关键的转折点。
米德著作等身,第一次田野调查便成就了其最著名的作品。在20世纪20年代,米德在南太平洋上的美属小岛萨摩亚的调查十分艰苦,她染上了可怕的疟疾,当时她要面对没有医生、遭遇危险也不能被救助的情况,而且疟疾伴随了她的一生。米德学习了各种当地的语言,尽力与当地的女性和孩童拉近距离。在与萨摩亚村民共同生活数月后,她得出了自己的结论:萨摩亚的年轻人能够毫无困难地从孩童阶段过渡到成人阶段,并未经历过美国青少年的青春逆反期。由此出版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
这本备受争议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著作迅速成为当年的畅销书。书中,米德的观点“文化是青少年行为方式的主要决定因素”更是引起轰动。米德的这一观点十分超前,甚至改变了人们思考世界的方式,与教育的观点出发,促使我们反思自己和其他民族的文化。
在二战期间,她受命成为美国战争情报局讲师,并投入到应用人类学研究当中,米德开始大范围地对“远方的文化”进行比较研究。二战结束后,她与本尼迪克特等好友一同开创了文化人格学派,以文化心理学的视角去看待民族文化,并分析和比较不同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米德的研究视野广阔,她不仅研究与家庭、教育和社会性别相关的问题,同时还将一些政治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纳入她的研究范围,站在文化人类学的视角与世界进行对话,被美国《时代杂志》称为“世界母亲”。
《萨摩亚人的成年》其书
《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是米德对人类青春期的研究成果,也成为米德研究文化心理学的初始。米德以对儿童养育的洞见在美国广为人知,作为一个人类学家,她并没有对一个人类群体的培养方式做出优劣判断,而是在思考为什么人类最终会成长为现在这个样子。在米德眼中,人类成长带有很深的文化烙印,终归要适应其所在的独特的社会环境。
米德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很明确——人类如何度过青春期?不同文化下的人们在青春期中的表现是否存在差异?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中她认为要想对青春期问题进行研究,就需要离开原有的文化土壤。
““唯一可取的方法只有人类学家的方法,即深入和我们文明迥然相异的另一文明中去,在世界的其他地方对生活于其他文化条件下的人类予以研究。为了进行这类研究,人类学家选择了十分简单、原始的民族。”
”于是米德选择了南太平洋上的萨摩亚,它距离赤道很近,岛上的居民大多是拥有棕色肤质的波利尼西亚人。萨摩亚的一个村庄一般由三四十户构成。他们的户不是现代文明社会中那种一般性的主要由双亲和子女组成的血亲家庭,而是由一二十人因血缘、婚姻、收养所构成的户。一般来说一户中的成员都是有亲缘关系的,但并非一定是那样。而且,同一户的人也可能散居在同一个村庄里的几处。
萨摩亚人的孩子在出生之前,母亲就被男方送到女方家,第一个孩子必须生在母方的村子里。在去母方之时,男方必须准备充足的食物送到女方娘家;当孩子出生后母亲带着孩子回男方家时,女方需要准备价值相当的草席和衣物送回男方。
如果生的是女孩,萨摩亚人就把脐带用竹刀割断埋到能生产桑皮土布的构树下,以期女孩长大能编织劳作、勤俭持家;若是男孩,就把脐带扔进大海,以期他长大能出海打渔,或者埋入芋头地中,喻义勤劳耕耘。孩子的实际年龄是不可考的,相对年龄却事关重大。正如前文所述,因为萨摩亚人群中的一般权力是以年龄的大小作为依据的。
在萨摩亚社会,有两种主要权力构造,一是制度性的政治权力,一是普遍的日常权力。
1政治权力政治权力主要是由酋长和议事酋长组成最核心的政治组织“福努会”,其中最高统领者是大酋长。在制度性的权力层,母系推选出“陶泊”,父系推举出“玛泰”。
“陶泊”由酋长的女儿或侄女充当,具有礼节上的崇高地位,作为每一户的代表参加对外交涉,某种程度也是全体妇女的崇拜偶像,代表贞洁。陶泊过着严格的处女生活,结婚之日往往要当着众人的面检验她是否贞洁,在众目睽睽之下举行“破处仪式”,陶泊总是要嫁到外村去,这是一种对贞洁的崇拜;
而有才干的男青年则被推举为“玛泰”,可以进入权力圈。假如某青年被推为“玛泰”,那意味着他再也不能同原先的同伴自由而亲密的交往了,玛泰只能和玛泰交往。
在此意义上,统治者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奴隶,是他所统治的奴隶的“奴隶”。因为作为统治者,就需要有作为一个统治者的一整套制度和意识,否则他就做不好统治者或者不像统治者。
而在政治权力圈的外围,则由是青年男子组成的非正式团体,是村中生产、礼仪、战争的中坚,称“奥玛珈”。妇女们也会组织类似青年组织奥玛珈一样的组织,其中公主“陶泊”以及酋长的妻子“陶西”都具有尊贵的地位。但总的来说,女人的地位完全依赖丈夫所处的位置。
2日常权力萨摩亚人的一般日常权力来源于年龄,年龄越大权力越大,年纪大的对年纪小的有一般的支配性,此为年龄权力制度。但在制度性权力的层面,比如大酋长,他的权力则是超越了其他所有因素,具有压倒性的优势。而且,亲缘关系的权力的来源也是抵不上年龄的。
另外还有婚姻状况,是结婚与否对个人的社会地位并没有多大影响。日常生产中任务的摊派是按个人能力来的,但能力是按年龄决定的。像蜜蜂一样,不同的年龄干不同的活,随着年龄的增加贡献越大,对年幼者的支配权也越大。萨摩亚人对一切都不强求也不执着,似乎认为什么都是合情合理的。他们最讨厌的就是“自命不凡”的人,他们会批评这样的人:“装得比你的年龄都大!”
可见,“年龄—权力”制度对萨摩亚人影响颇大。
在这座具备初民社会特质的萨摩亚岛上,米德试图寻找她想要的答案。米德在经过9个月的田野调查,通过对68位萨摩亚少女进行研究之后,记录下了处于青春期的姑娘们的生活、即将跨入青春期的妹妹们的生活、部落中男孩们的生活、已经度过青春期的姐姐们以及她们双亲的生活,由此提出自己的观点。
萨摩亚女孩为什么能够坦然面对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
米德认为文化因素对发育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萨摩亚姑娘们之所以能够舒缓、平和地度过青春期,其原因首先在于整个萨摩亚社会充溢着那种普遍的随和性。那些身穿草裙的萨摩亚姑娘在青春期并不存在紧张、抗争和过失,在心理上也不会出现危机和突变。青春期的女孩子与青春期前相比,仅仅是某些生理上的差异而已。
这显然是与西方社会迥然不同的现象,原因何在?在米德看来,“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为什么萨摩亚姑娘在青春期的选择中没有遇到令人心痛的经历,那我们就必须从那种轻视强烈感情的萨摩亚文明的气质中寻找答案。”
一、萨摩亚人对感情并没有像文明社会中人那么专一,缺少强烈感情冲击,所以青春期的姑娘们不会受到任何过于强烈的情感冲突,“萨摩亚社会与西方社会的突出区别,就在于萨摩亚人缺乏专门的感情,尤其是缺乏专门化的两性感情。”
萨摩亚人对婚姻的态度异常理性,他们把婚姻视为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安排,人们反复掂量权衡的是财富、等级、丈夫及妻子的技能。因此通奸并非意味着婚姻的破裂,婚外情也得到默许。
二、萨摩亚人遵循一种简单的生活模式,对萨摩亚人来说生活的意义是既定的,不会对人生发出痛苦的质疑。所以,在萨摩亚人的社会中,不会有文明社会普通年轻人都有的那种骚动和压力。他们习惯以随和的态度对待人生,并且他们对任何冲突、任何过于强烈的情境都能回避,米德认为在这样一个没有强烈感情碰撞的地方,青春期的孩子是不会受到过强的心理折磨。
三、对萨摩亚孩子进行教育的人不是个人而是一群人,这群人教会萨摩亚孩子协作的精神。萨摩亚的孩子没有现代孩子那样繁多的困惑,因为“萨摩亚只知道一种生活方式,并把它原封不动地传授给自己的孩子”,对萨摩亚人来说一切都是很平淡的,生和死都习以为常的。因此在人们中间没有秘密,也就不存在迷惑,从而就没有了那么多的困惑和焦躁不安。
在米德看来,现代社会中,西方青少年感到的困难重重的根本原因是多重性社会准则自身的相互冲突。青少年苦恼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要求,是否达到标准。对家庭的依赖,使其脱离不了周围人群对他的影响,但周围人群的行为存在的很大的个体差异,会对孩子的选择造成各种影响,这会让青春期的孩子感到困惑与迷茫,甚至难以承受。当这种困惑不能够及时的通过有效的行为来排泄的时候,就会构成焦躁不安的青春期。
萨摩亚人从不避讳向孩子们展示死亡和性,对于萨摩亚小孩来说“性交、怀孕、出生、死亡,这一切都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对孩子们来说,生死及性关系都是生活中自然的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因此,他们分担这种生存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这与西方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有着明显的区别。
这些就是米德眼中萨摩亚人的青春期,它拥有与米德所在的美国社会截然不同的表现形式,而这一结论到后来则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不可否认,《萨摩亚人的成年》极具争议性,比如著名的“米德-弗里曼之争”已经成为了人类学史上最著名的论战之一。但是这本书也取得了极大的成就,帮助米德获得了极大的荣誉与地位。
在美国,人们将玛格丽特·米德看做是一位与居里夫人齐名的杰出女性。当时的《纽约时报》曾评论到:“正是她(玛格丽特·米德)在研究方法上的创新,把社会人类学带入了光辉的科学时代。”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吉米·卡特对她的逝世深表哀悼时说:“她已将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与思考问题的方式教给了成千上万的公众。”
编辑:鹦哥岭
往期回顾蔡青人类学笔记系列
①《过渡礼仪》——范热内普的心尖肉
②进入田野的秘密途径
③《努尔人》:尼罗河上的“牛人”及他们的生活
④《追寻事实》:人类学微型小说写作指南
⑤酋长的第五位新娘
⑥《菊与刀》:日本人的极端性与两面性
⑦什么是文化?来听听鲁思·本尼迪克特怎么说
⑧《妮萨》:复调叙事的民族志写作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ms/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