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探热带丛林
乔立山/2/28
自从上次跟小然她爸成功穿越了一片热带丛林无人区,大女儿就常常缠着我让带她一起去"探险"。谁知接连多天的阴雨天气让我们的探险计划一拖再拖,女儿好不容易盼到了今天的阳光明媚,我也再无"敷衍"她的理由了。
其实,走出我们的院子就算探险的开始了。因为我们租住的房子在郊外,出门右转仅过一户人家就是路的尽头(BTW,出门左转不足百米就是我国驻萨摩亚大使馆,住在这里就如同靠在祖国的肩头,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安全感,哈哈)。
中国驻萨摩亚大使馆站在路的尽头朝丛林一眼望去,尽是密密麻麻的的热带植物(唯独没有路),除了零星散布的几棵香蕉树,其余树种我一概叫不上名字,更不用说满地的各类杂草、藤蔓和蕨类。从卫星地图上看,这片区域完全被绿色覆盖,没有一户人家,不留一丝空挡;区域中间看上去是一条蜿蜒的峡谷,就像一只绿色的巨蟒卧于两山之间,气势异常壮观。上次穿越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最大挑战便是下到谷底,躺过溪流,爬出山谷……没有任何装备,完全是临时兴起,又迷了路,当时的狼狈可想而知,现在想想都有些后怕。
有了之前的经验教训,加之本次有孩子同行,需确保万无一失,我们做了比较充分的准备。足够的饮用水,食物,防蚊药,头灯,还有一块天幕(要知道萨摩亚从阳光明媚到暴雨滂沱往往也就分分秒秒的事儿)。这次来萨,我特意带上了这块曾伴随我们全家在国内和美国多次露营并立下汗马功劳的天幕,希望他继续为我们遮阳挡雨。对了,这次更重要的装备是一把大砍刀,一路上我们就全靠它来"劈荆斩棘",开路前行了。另外,打狗棒是绝对不能少的,以防随时从某个角落窜出的野狗。
有了砍刀开路,打狗棒支撑,开始的一段路程我们走的非常顺利,不过半个小时功夫便来到山谷旁边。因为被浓密的热带植被覆盖,没法一眼看到谷底,但能听到清脆的流水声从谷中传来,也不禁感叹我们上次的勇气和幸运。这次我是无论如何也没有勇气,更没有能力背着孩子穿过山谷了。经过仔细分析,全家老小一致同意循着水声沿山谷逆流而上,寻找更合适的突破口,顺便探索谷底溪流的源头。经过一段艰难的跋涉,水流声竟然慢慢变小了,上天又一次眷顾了我们,让我们寻到了一条跨越山谷的新途径。虽然路程比上次远了不少,但避免了淌水过谷的狼狈和危险。在这期间,大女儿一直兴奋不已,帮忙照顾妹妹,小女儿虽然偶尔说累,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对这个五岁不到的孩子来说应该是相当不容易了(此处应该有掌声,哈哈)。
看看表,刚刚六点。平时这个点太阳还老高,可在浓密的丛林之中,很少有阳光能够直射进来,所以已经开始有傍晚的感觉了。我们不敢停下脚步,匆匆喝水休整后继续前行,希望尽快找到大路,以便能使用手机导航。这时的路比之前还要难走,虽然杂草少了,但出现了很多大大小小的碎石(萨摩亚独特的黑色火山岩),只能在打狗棒的支撑下一点一点往前挪。渐渐地碎石少了,树也没那么密了,天好像变亮了许多。再走,竟又看到一小片芋头地,心想不远处应该会有人家了。
提着刀,拄着棍,低着头,拖着疲惫的双腿穿行在香蕉树间,不想被两根带刺的铁丝拦住了去路。在萨摩亚,一般人家都没有围墙,而是用铁丝网作为护栏,可像这种仅仅拉上两根铁丝的围栏从来没碰到过,再说也没注意有房子,心想应该是废弃的吧。于是小心地越过铁丝"护栏",直起腰看到一棵粗大的香蕉树上竟插着一把锈迹斑斑的砍刀,好像在示意:请勿入内,否则格杀……正在浮想联翩,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着实让我们惊出了一身冷汗。不远处,男人赤膊上身,皮肤黝黑发亮,下身穿着破旧的拉瓦拉瓦(萨摩亚当地服饰,其实就是一块布),浓密的胡须,卷曲的"爆炸"发型,真有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很难想象我们还生活在现代社会里。要不是"赤膊男"脸上挂着的一丝笑容,估计我们的第一反应会是掉头就跑,从此再也不提"探险"二字。
我们原地定住一般,就连一路上叽叽喳喳的两个女儿此时也不出一点声响。赤膊男一点一点走近,我慌忙用刚刚学会的几句当地问候语跟他打招呼,期待拉近与他的心理距离,并迅速用英文表达:我们是从中国来的志愿者,出来带孩子玩,走迷了路。那人笑出了声,非但没有介意我们闯入他的"领地",而且让我们不用担心,他会把我们带到大路上。这时大家悬着的心才慢慢放下,我也意识到手里紧握的大砍刀,并很不好意思的向人家解释带刀的缘由。顺便问了男人的名字,叫塔鲁(大概这个音而已)。
跟着塔鲁,很快看到了前面的一栋房子,应该属于一种改进的法雷(注:法雷是萨摩亚的传统建筑,仅用几根柱子架起一个顶棚,没有固定的围墙,下雨或晚上休息时通常以帘子或布料做遮挡;而改进的法雷,已经有砖制或木制围墙,但围墙四周异常宽大的窗户,很容易看出还留有传统法雷的痕迹)。我问塔鲁,那是不是他的房子,并试着问他可不可以去他家看看,休息一下。没想到,他爽快地答应了,"Sure,please"。我们一家随着塔鲁脱鞋进屋(进屋脱鞋是当地的风俗,就连平时在办公室我也是赤脚工作的),最初的恐惧感完全消失了,此时我们好像在拜访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
进门的第一感觉是家徒四壁,虽然我很不想这么说,但真真切切找不到更合适的词来形容。房子两室一厅的结构,客厅里最显眼的是一台冰箱(萨摩亚炎热的气候决定了冰箱是最最重要的一件家电),看上去比国内二手市场里的冰箱还要旧上好几倍。除此之外,一台旧电视、几把椅子和一张床就是全部家当。之所以把床放在客厅里,我想应该是家人比较多吧。的确,在萨摩亚一家有三五个孩子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有一次,我问一个同事家里有几个孩子,他扳着手指头犹豫了好一阵才说"一共六个",给人的感觉是他家多少个孩子自己之前也没细算过。
我不否认在萨摩亚可能有不少富人,但我们拜访的这家的确如此。尽管条件有限,但当地人热情好客,女主人(应该是塔鲁的妻子吧,或许儿媳,没细问)问我们要不要喝水,并端出食物(芋头、面包果和鸡腿,这些都是当地人的主食)给两个孩子吃。我们聊了支教的情况,孩子上学的情况,临行前塔鲁还热情地跟两个孩子合影留念,并希望我们有机会再来。
神奇的热带丛林探险之旅就要结束了。回家的路上,我跟孩子们聊起了我的童年,那时候环境也跟现在差不多,我们比塔鲁家还要穷,但我们同样地热情好客,记得一个串巷的铁匠在我们家一住就是十几天,从未相互提防过。我想这次丛林探险的收获,不仅让孩子们锻炼了意志,更重要的是让她们体验了一次我们这辈人的童年。虽然她们不可能再回到那个年代生活,但至少她们了解了,曾经有一个时期,中国没有雾霾,孩子们没有繁重的作业,人们之间没有相互的猜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ms/63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