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拍摄于斐济塔妙妮岛(图1)
今天大大的一段话被刷屏了,现在这个时代什么都不缺,却的只是像鹰一样的眼光,像狼一样的精神,像熊一样的胆量,像豹一样的速度。水下摄影何尝不是这样,这次在斐济塔妙妮岛同时拍到了濒危的花尾美鳍鱼的成鱼与幼鱼,正如大大描述状,就是机遇与把握机遇的完美解析。
作为濒危物种,我并不知道它实际有多罕见,它的花脸状和身上神秘的网纹以及尾巴的白斑一下子抓住我的眼球,当地水温比较低,身体处于一种乏力等状态,但是这样神秘感又促使我把握这样一次机会,奋力追了过去,赶在它消失之前抢拍了几张。这次上水后,还出了点小意外,一般来说,上了水面相对安全了,瓶里剩余气压50bar是足够的,但是上水位置的礁石太浅,洋流比较强劲的往礁石方向吹,船长不敢在上水位置接我们,抛了两条缆绳,让我们都抓紧缆绳,开足了马力把我们往深处拉。速度很快,这样就出问题了,估计是急速的海水冲开了我的备用二级头,气瓶泄漏很快,然而,这样快速拉动,我们也只能把头埋在水里用二级头呼吸,否则呛水,明显就感觉气压不足。船刚刚停,我的气瓶压力刚好为零,好险。
花尾美鳍鱼的成鱼与幼鱼的样子可以说是天壤之别,海底鱼类也有不少这样的例子,前些天还在与潜友讨论甜唇鱼幼鱼的可爱,和长大了让人痛心的模样。花尾美鳍鱼的幼鱼在一个光线不足的角落发现,游动非常快,几乎就是布朗运动,推测可能是模仿有毒的海兔的游动方式以防天敌。这次另外一件让我后悔的事情是,带了闪光灯却忘记了给相机装内闪,没有内闪的触发,千里迢迢带带闪光灯如同废物。在各种不利的情况下,还算是基本拍清楚了花尾美鳍鱼的幼鱼。这也是我第一次在同一个地方,拍到一种鱼差异巨大的成鱼与幼鱼。
接着我要出游了,连续几天暂停更新,罗里吧嗦写了这么多,特地挑了个特别鱼介绍,也是一点诚意。言归正传,百度百科词条还算完整,如下:
花尾美鳍鱼,Novaculichthystaeniourus(Lacépède,),隆头鱼科美鳍鱼属的一种鱼类。吻背部的侧面轮廓约呈45至60°的斜角,上下颌前侧具2对钝犬齿;头部无鳞,但眼后具一短列而近垂直的中型鳞片。眼睛至吻的距离大鱼眼至头背部的距离。幼鱼体色为深棕色,上有4条由斑点排成的横带,背鳍的第一、二棘特别延长。
中文学名花尾美鳍鱼拉丁学名Novaculichthystaeniourus(Lacépède,)
别称带尾新隆鱼,俗名角龙、娘仔鱼、带尾鹦鲷
纲硬骨鱼纲亚纲辐鳍亚纲
目鲈形目亚目隆头鱼亚目
科隆头鱼科亚科唇鱼亚科
属美鳍鱼属种花尾美鳍鱼
分类
纲:辐鳍鱼纲Actinopterygii
目:鲈形目Perciformes
亚目:隆头鱼亚目Labroidei
科:隆头鱼科Labridae
属:美鳍鱼属Novaculichthys
种:花尾美鳍鱼N.taeniourus[1]
中文名:花尾美鳍鱼(拼音:huāwěiměiqíyú);
英文名:Rockmoverwrasse;学名:Novaculichthystaeniourus。
花尾美鳍鱼,又称带尾新隆鱼,俗名角龙、娘仔鱼、带尾鹦鲷。本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肉食性,主要食物为,甲壳类、蜗牛、虾、海星、小鱼、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外形特征
花尾美鳍鱼吻背部的侧面轮廓约呈45至60°的斜角,上下颌前侧具2对钝犬齿;头部无鳞,但眼后具一短列而近垂直的中型鳞片。眼睛至吻的距离大鱼眼至头背部的距离。幼鱼体色为深棕色,上有4条由斑点排成的横带,背鳍的第一、二棘特别延长。成鱼体侧无横带但体侧的鳞片上大多有淡棕色点,背鳍无延长的硬棘。在眼睛四周有辐射状的茶色纹。尾鳍基部处有一白色横带。背鳍硬棘9枚、背鳍软条12至13枚、臀鳍硬棘3枚、臀鳍软条12至13枚。体长可达30厘米。
生活习性
花尾美鳍鱼通常单独在半开放、潮流温和的珊瑚礁平台或潮池混有碎石和沙的地方,成鱼性机警,幼鱼外形如一片海藻,也常拟态藻类随波漂动,受追赶时会潜沙。
主要食物为,甲壳类、蜗牛、虾、海星、小鱼、虫及其他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花尾美鳍鱼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包括东非、红海、马尔代夫、日本、台湾、中国、越南、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几内亚、新喀里多尼亚、澳洲、密克罗尼西亚、马里亚纳群岛、马绍尔群岛、所罗门群岛、美属萨摩亚、瑙鲁、斐济群岛、基里巴斯、图瓦卢、瓦努阿图、夏威夷群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加拉巴哥群岛等海域。
保护级别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濒危(EN)
饲养
俗称:角龙
名称:花尾美鳍鱼
英文名:Rockmoverwrasse
分布:印度、太平洋海域
兼容性:危险
最小水族箱尺寸:升
食性:肉食性
难养度:一般
作者拍摄于斐济塔妙妮岛(图2)
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ms/8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