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摩亚 >> 萨摩亚美食 >> 正文 >> 正文

孟庆伟手把手教你读外媒媒体食谱09

来源:萨摩亚 时间:2017/11/24

有句话说,吃什么,你就是什么。其实,这句话从物质食粮扩展到精神食粮同样成立——读什么,你就是什么。

现在,越来越多人懂得健康饮食:少吃垃圾食品,少摄入糖分,多吃蔬菜水果和五谷杂粮……其实,我们也应该用心打造自己的媒体食谱:摄入均衡、充分的信息营养,摒弃低质的信源。

新闻实验室“我的媒体食谱”栏目,邀请各路达人分享自己获取新闻和其他信息的渠道和方法。希望这个小栏目,能够启发和帮助更多人优化自己的媒体食谱。“西方媒体查一查”小程序上线后,我在后台收到孟庆伟的留言,问是否可以将小程序关联到他的公号。由此,我和他接上了头,才发现有许多共同的朋友。他的公号专注于英文学习,其中对外媒的阅读是一个重点。于是我邀请他分享自己的媒体食谱,以及“品尝”外媒大餐的秘诀。

——方可成

分享者:孟庆伟(“孟庆伟英文写作”公号创始人)

Q

为什么要读外媒?如果我没有出国读书和工作的打算,读外媒到底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

A

很多外媒历史悠久,语言可读性强,报道独立、专业,可信。就获取信息而言,客观、独立、专业这几点是最重要的。此外,如果报道和分析有深度,有独特的视角,有独家的资讯则是锦上添花。

即便没有出国读书和工作的打算,也可以多读读外媒。不少外媒秉持了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事实核查做得专业,除了可信度高外,往往还能提供和国内媒体不同的视角。对于重要的事件或自己特别关心的事件,可以多读几个媒体的报道和分析,从不同视角来认识这个事件。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球化背景下信息、资金、人员等来往越来越频繁,在这个背景下这样做,尤其有意义。

拿几个月前发生的中印边界冲突来说,如果想深刻理解这一事件,就不能仅仅局限于中国媒体。应该从多个角度阅读,比如,可以读读印度媒体的报道,英美媒体的报道,甚至日本媒体的报道。这样读者就能了解到不同国家、不同媒体的价值、利益、诉求和理由。要知道,阅读某个媒体不代表一定要同意它的立场,而是能够多一种解读,明白很多历史、政治、社会事件的复杂性,让自己的文化敏感性更强,有更强的批判思维和换位意识。

一些外媒早已感觉到了中国的重要性,要么提供了关于中国的深度内容,要么推出了汉化内容。比如,《纽约客》早在年开始就推出了LetterfromChina板块,两位驻京记者PeterHessler(何伟)和EvanOsnos(欧逸文)写了大量关于中国政治、社会和文化的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帮助西方读者更好地了解一个处于剧变中的中国,而且也让中国读者了解了一个他们视而不见的国家(何伟中译版《江城》柴静推荐语)。

国际化视野更宽、更善于社交媒体转化、商业嗅觉更灵敏的《经济学人》更是在年4月推出了付费的英汉双语app《经济学人?商论》,给英文水平有限但又想阅读《经济学人》的中国读者提供了一个机会。

年3月当时任《纽约客》驻京记者的欧逸文受读库创始人老六的邀请,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报告厅做了题为《纽约客的采写规范》的讲座。当时的分享和观众问答部分都非常精彩。

欧逸文

Q

能分享一下你个人的阅读列表吗?

A

我几乎每天阅读《经济学人》,差不多每周都会阅读《纽约客》、《纽约时报》和《财新周刊》。

其他媒体如NPR、BBC、CNN、《卫报》、《华盛顿邮报》、《金融时报》、《外交政策》、《芝加哥论坛报》、《赫芬顿邮报》、《波士顿邮报》、《洛杉矶时报》、TheVerge、TechCrunch、Buzzfeed等只会从社交媒体上分享的链接点进去阅读,或者搜索关键词或查找具体的问题和话题时才会阅读。

Q

你更推荐直接访问外媒网站,还是通过聚合类网站/app,或者社交媒体阅读?

A

这个我觉得要看个人习惯和需求了。比如,由于《经济学人》app的用户体验做得很好,而我又是高频读者,所以绝大部分文章都是在app上阅读的。有时候如果我想评论,就会去《经济学人》网站,因为app内没有评论功能。

《纽约客》和《纽约时报》主要是直接在







































北京专治白癜风的医院有那些
白癜风诊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ms/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