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文化岛屿中,
最为中国游人熟知的是夏威夷、斐济、大溪地,但萨摩亚却鲜有人知晓。
这里被英国作家史蒂文森誉为“南太天堂”,拥有迷人的沙滩、奇幻的瀑布、茂密的雨林;这里是最原始文身的发源地,保存有古老的文化、传统的生活方式。
如果用热烈、喧闹、奔放去形容那些南太平洋的明星岛屿,萨摩亚则是低调的,人们友好、民风淳朴;在波利尼西亚文化中,它是一处静谧的世外桃源。
早在多年前,萨摩亚就已经有人定居。在整个波利尼西亚群岛中,斐济、汤加和萨摩亚三个群岛上的民族曾最强大。但经过内外战争之后,萨摩亚渐趋式微。在第二次萨摩亚内战后,萨摩亚被一分为二,东萨摩亚归美国统治,西萨摩亚归于德国统治。这也是为什么如今在萨摩亚的首都阿皮亚和其他地方会看到德式教堂和建筑。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新西兰代替德国,对萨摩亚进行殖民统治。较之德国,萨摩亚人对新西兰的殖民统治更为怨恨。一个本地的萨摩亚人说:“德国人修建了道路、建造了房屋,带来了一些现代化的设施。但新西兰人统治时对当地的原住民进行了驱赶。”年,西萨摩亚正式独立,成为了波利尼西亚群岛中第一个在20世纪独立的国家。年,其正式更名为“萨摩亚”。
萨摩亚由两大主岛—乌波卢岛和萨瓦伊岛,以及八个小岛组成。整个国家只有一个城市—首都阿皮亚,也位于乌波卢岛。两岛之间交通方便,乘坐渡轮45分钟就可以到达。主岛之外的很多小岛上没有常驻居民,仅仅有一些私人酒店。
虽然两岛都拥有茂密的丛林、瀑布、火山等自然资源,但两岛仍略有差异。乌波卢岛是萨摩亚人口最多的岛屿,在这里能很好地领略到萨摩亚的城市风光,比如那些异域风的教堂、当地特有的建筑法乐等;萨瓦伊岛的风光则更加原始,多村落和部族。
萨摩亚的传统建筑“法乐”(Fale)最具特色,展示着传统的生活方式。法乐四面无墙、无门、无窗,类似中国的凉亭。这也是热带岛屿常年湿热的气候所致。法乐在萨摩亚大大小小的传统村落中随处可见。我们在参观一处传统村落时,进入法乐,大家需要脱鞋、盘腿席地而坐,不可随意走动;之后,法乐的主人奉上了一种名为卡瓦的饮料以示欢迎。
“村庄”是萨摩亚当地重要的社会单位。目前,在萨摩亚有超过个村庄,名酋长。酋长具有决断事务、组织会议等作用,地位崇高。在参观部落时,对酋长要尤为尊重。萨摩亚人现在仍然生活在严谨的宗族制度和领袖主导的秩序中。萨摩亚文化的精髓在于他们的Fa’a文化。其重要体现的是萨摩亚人对家庭的重视,对社会和环境的责任,对自己行为准则的要求,以及重伦理和道德。
萨摩亚人以农耕为主,主要收入来自外汇,许多年轻人都外出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打工。湿热的气候、农耕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了萨摩亚人悠闲的慢生活。
大部分萨摩亚人都会讲英语,他们友善、淳朴,但似乎不善言谈,好像他们的性格中有某些羞涩内敛的部分。不过在萨摩亚有一个有趣的“公车坐大腿文化”,似乎萨摩亚人又是热情、奔放的。在萨摩亚搭乘公交时,如果车上人多拥挤,没有足够的座位,那么可以坐到旁边人的大腿上,女士也可以坐到男士腿上。但随着萨摩亚的开放,城市化程度的加深,这样的情况已经很少见了,至少人们不会冒然地坐到游客身上。
萨摩亚著名的风洞奇观在萨瓦伊岛。风洞的形成是由于海浪侵蚀、海风吹袭,在海边的石灰岩上形成了一个又一个空洞,海浪冲刷过来,巨大的力量使水流从洞中喷起,在海边形成壮观的景象。风洞常年都可以观赏,但季节不同,喷出的水花略有不同。常常有人在洞口放一个椰子,看巨大的水柱将椰子喷向米的高空,感受这一奇观的魅力。
距离风洞十几分钟的车程,是萨摩亚著名的Matavanu熔岩区遗址。百年前熔岩吞没了这一片区域里的5个村庄,只留下了一座废弃的教堂和残存的一些建筑遗迹。在这里漫步,黑色的熔岩地貌在眼前延展开,想象曾经滚烫的岩浆流淌而过,百年的时间被镌刻在大地中。如今,遗址公园里黑色的土地上已经长出许多绿色的植物。
萨摩亚的野趣常常存在于偶然的邂逅里。雨后天空的彩虹、暗夜里闪过的流星、街上爬行的蜗牛、偶遇的奇异小鸟、海滩上发现的面包蟹居所……有本地的画家绘出萨摩亚:在两个大的岛屿之间,除了星罗棋布的小岛外,唯有星辰与大海。这对质朴的萨摩亚来说,真是再好不过的描绘,简单又富于诗意,一个转角,都能与自然相遇。
撰文/黄黄
整理/G晓岚
点击购买杂志
本文刊载于
DEEPWORLD《中国科学探险》
年6月刊总第一百五十七期
《中国科学探险》
一本增添文化智慧的高品位杂志
一本视野和深度兼备的高端杂志
一本中国深度原创生态人文杂志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qz/16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