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国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在文化人类学界很有名。年,23岁的米德结识了人类学一代宗师弗朗兹·波亚士和他的女助手露丝·本尼迪克特(我认识本尼迪克特是通过《菊花与刀》,这是一本研究日本民族性的著作)。波亚士和本尼迪克特的渊博学识和巨大的人格力量给了米德投身人类学研究的勇气和信心。她迅速完成了心理学专业的硕士论文,和比她年长14岁的师姐本尼迪克特一样,成为波亚士麾下一员骁将。玛格丽特·米德的代表作《萨摩亚人的成年》写得也很好。我们学习这样的人类学著作不是照搬异域的文化准则和做法,而是要使我们的视野更加开阔、认识更加开明、胸怀更加包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通过对异域文化的尊重和研究,以此来“观照”本土文化中“习而不察”的规则,对自身文化的发展将大有益焉。比如,中国文化和其他一些文化中的都存在“青春期风暴”现象,而在萨摩亚人这儿青春期过渡到成年人“一帆风顺”,没有大的波澜。我们的文化中对爱、性、婚姻的关系越掰扯越乱,愁肠纠结。萨摩亚人对待性的态度却很清爽,性就是性,性本身就是目的,就是意义的所在。《水浒传》里西门和金莲的故事多么血腥,难道就没有其他可以解决的办法吗?非要阴阴暗暗和张张狂狂地杀人?在萨摩亚这儿,“出轨”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想维持这个婚姻的话,作为第三者的男人赔偿女人的丈夫几张精细的草席,就可以把事情摆平;不想维持这个婚姻,双方也会“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另外,萨摩亚人特别健壮,是天生的运动健将。男人做爱二三十分钟是常事(大概等于十几DONG),萨摩亚的女人也抗折腾,生下孩子拍拍屁股就可以下地干活了。而我们这些在性萧条时代人们,一方面,在重重的生活压力下,“性趣”和“性致”日益萧索,另一方面,缺少运动和熬夜透支,往往关键时候力不从心。萨摩亚人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除了遗传基因方面的因素,其生活方式难道没有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吗?下面的书摘,是田战利小友做的,发在这里,好文共赏。
附录:
《萨摩亚人的成年》的文摘
1.“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我们有很多准则,然而,我们却依然笃信只有一种准则是正确的。我们向孩子们描绘的是一幅战场的情景:每一群人都全副武装,挥戈上阵,坚信只有自己的事业是正义的;每一个群体都频频攻击着下一代。我们终于认识到,人类在自己的历史进程中,在目前,正用许多途径解决生活中所出现的各种问题;如果我们有了这种认识,却不能改变仅仅对一种生活准则加以接受的信仰,那将是不可思议的。当每一群体都不把自己的习俗看成是唯一符合伦理的神谕,当每一群体都欢迎气质相同的人加入自己的行列之际,我们便会认识到个人选择和普通容忍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了;这种意义是一个异质文化所获取的,也只有一种异质文化才能获取。萨摩亚只知道一种生活方式,并把它原封不动地传授给自己的孩子。那么,掌握着多种生活方式的我们,能否让自己的后代在各种生活方式之间自由地做出自己的选择呢?”——[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2.“在萨摩亚,青春期的青年男女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危机或压抑;相反,他们却有条不紊地发展了一系列日趋成熟的兴趣和行为。姑娘们的头脑不因任何冲突所烦恼,不因任何哲理而迷茫,也不因任何不着边际的雄心大志所忧心忡忡。如果说她们有什么得以使她们心满意足的雄心或宏愿的话,那么,这种惟一的宏愿就是在做姑娘时尽情地谈情说爱,结交情郎,然后在本村找个丈夫,安家立业,尽量住得离亲属们近一些,并多生几个孩子,以此打发一生。”——[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3.“萨摩亚人对人格差异并不接受,对人际关系的观念也比较淡漠。性本身成为一种目的,而不是一种手段。性的价值就在性行为本身,任何用性来把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束缚在一起的企图都为人们所鄙视。”——[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4.“在青春期到来之前,她们对植物和树木的了解主要是通过游戏获得的。她们用露兜树的果实串起来做项圈、用棕榈树的叶子编制方球、用椰子壳一劈两半做成一种游戏时用的高跷……姑娘在家里的主要任务是学会编织。到十三四岁的时候,开始学着编织特别精细的草席。这种精致的草席代表了萨摩亚人编织才能的最高水平,被人们视为珍品,是新娘子必不可少的陪嫁物。姑娘们接着用三四年的时间来提高自己的技术。但她们总是把提高编织技能和承担其他责任统统置于脑后,总是说‘莱梯梯奥!(我年纪还轻呢!)’她的所有兴趣都开始投掷于秘密的性尝试中。”——[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年版,第49-51页5.“萨摩亚姑娘更接近于把性看作是一种不受个人感情影响的力量,它本身并没有任何固有的合法性可言。由于他们对伴随着性激动的各种反应非常熟悉,从而她们能认识到性吸引实质上是不受个人感情因素所左右的。人们对手淫、同性恋以及异性间的异常性行为既不予以取缔,也不使之习以成俗。这林林总总的性生活形式,使他们不致产生任何纠缠不清的犯罪感。在萨摩亚,异性间所允许的更为繁多的性行为形式,保证了个人不因任何特殊原因的制约作用而受到惩罚。他们把这种更大范围内的性行为看作是正常的活动,这就提供了一种文化氛围:性感缺失以及心理上的性无能都是不存在的。这也保证了他们总能在婚姻中建立一种能够令人满足的性适应。”——[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6.“萨摩亚人对早熟并不赞赏,对那些迟钝、懒散、笨拙的人却百般迁就。人们对笨拙的人既不鞭策,也不寄予过高的希望,否则,他便会对力所不及的努力深恶痛绝,从而彻底放弃任何努力。这种教育方针也往往模糊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并最大限度地消除了由于天资不平而产生的,并对成人人格有重大影响的种种不良的社会态度,诸如嫉妒、敌视及竞争等。”——[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7.“萨摩亚人把婚姻视为一种社会的、经济的安排,人们反复掂量权衡的是财富、等级、丈夫及妻子的技能。在许多婚姻中,夫妻双方,尤其是过了三十岁的夫妻,都是非常忠贞的。但这种婚姻和谐的原因与其说是彼此感情炽烈、情深意切,毋宁说是由于‘性调节’的便利以及其他兴趣所导致的升华:男人有他们的社会组织,妇女有孩子,对这些兴趣远远超越了对性的兴趣。”——[美]玛格丽特?米德著,周晓虹李姚军刘婧译:《萨摩亚人的成年》,商务印书馆年版,第页
唐唐72好文共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qz/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