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和欧洲,青春期被认为是一段充满情绪化压力和冲突的时期。米德争辩说,如果这些问题是由成长的生物过程所引起的,那么,它们必然在所有的人类社会中都能够被发现。但是在萨摩亚,她报告说,生活是从容而漫不经心的,青春期则是一生中最悠闲而快乐的时光。因此对于米德,用人类学的术语来说,萨摩亚是个“反例”。这个反例的存在证明了,与美国以及其他地方的青春期相关的躁动是出于文化的原因,而不是生物学的原因。在生物决定论者与文化决定论者的争论之中——这一争论在年代达到高潮,对于那些信奉文化之主宰力量的人来说,米德的反例俨然成了胜利的号角一方面,生物学论者如巴士利(H.M.Parshley)始终坚持儿童是“一个有着遗传倾向的严格的复合体”,而另一方面,华生(J.B.Watson)和他的支持者则坚决声称:“后天的教育而不是先天因素”,决定着“儿童将成为什么样的人”。年轻的玛格丽特·米德所进军的,正是这样一个混乱而狂热的战场。科学界里最重要的思想问题就是——正如米德记述的那样:“什么是人类本性?”米德在《萨摩亚人的成年》中回答的,正是它以及相关问题。米德在结论中宣布:后天性因素完全超越先天性因素。米德在结论中宣布:后天性因素完全超越先天性因素。就米德的研究来说,萨摩亚人之中,这种困扰却不曾发生。她因此得出结论说,这表明青春期行为必须用纯粹的文化条件来进行解释。年,博厄斯的主要不满是,优生学主义者的战斗口号“先天而不是后天”其时已经被抬高到了“教义”一般的崇高地位;而相应地,“环境条件在体质和精神方面创造和改变人类”这一后天论观点则被踩到谷底。伦敦大学的第一位遗传学的高尔顿讲座教授卡尔·佩尔森(KarlPearson)也宣布:“先天的影响是后天的5—10倍”这一断言绝无任何夸大,并且为“加速种族进步”建立了牢固的基础。当博厄斯发动他对优生学的全面对抗时,诸如此类的论断已经司空见惯了阿尔弗雷德·克鲁伯和罗伯特·罗维(RobertLowie),就发表了深思熟虑之后的宣言,概念性地将文化人类学从生物学中抽离出来。他们提出了一个绝对的文化决定论信条,而将生物性变量完全排除在外。在20世纪的人类学历史上,这个转折点,尤其在生物学界,是一个始于19世纪后半叶的发展过程的顶点。尽管自从年9月,达尔文首先构想自然选择理论在动物中的作用途径时起,他已经深信“人类必然也在同样的法则作用之下”,但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所选择的,也只是这样洗练的话语:“新的希望之光将照亮人类及其历史的起源研究。”在达尔文发表建立在自然选择理论基础之上的进化论时,人们对于社会文化是社会性地遗传的信息系统,还没有任何理解。相反,人们普遍性地认为存在于人类社会的种种差别,是通过获得性特质的遗传,在各自分离的历史中形成的。在高尔顿自己观点的形成过程中,自然选择理论居于全面支配地位,而完全排除了拉马克的机械论,对文化过程的存在也没有给予实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qz/5447.html
上一篇文章: 战报WWE超级对抗大赛送葬者与战神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