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卷首语:本文作者石莹丽老师,聊城大学年第一批赴萨摩亚援教教师,聊城大学第二批援教团团长。石老师为人热情仗义,特别照顾我们这些新去的老师,石老师人美,文字更美,下面与大家分享石老师的手笔,跟她一同走进萨摩亚。
─┘
在萨摩亚的日子里(上)
年1月15日,经过五十多个小时、三起三落的长途跋涉之后,终于踏上了萨摩亚的国土。当飞机从斐济第三次起飞从南太平洋上空缓缓前行时,蓝天、白云、大海令人激动而神往。办理出关手续的时候,大使馆的丁领事就已经笑盈盈地在等待我们了。出得机场大门,丁领事跟我们一行五人做了简短的讲话:
“今天我到各位学校执教的学校去看了看,条件还是相当艰苦的,希望各位老师以国家利益为重,圆满完成国家交给的支教任务。”
(上图:石莹丽老师)
此次萨摩亚之行,是教育部委托聊城大学在南太平洋岛国进行理科教学试点,首个国家选在了萨摩亚。坐在萨摩亚教育体育文化部派来的车上,一路望着低矮的房屋,浓密的热带植被、窄窄的蜿蜒粗糙的柏油路、光着脚玩耍的孩子们以及不断从树丛缓缓踱步出来的大狗,不慌不忙地领着小猪崽过马路的猪妈妈,心里充满了疑虑和不安。
简单的休整之后,我们一行五人被分到了五所学校,至于学校在什么地方、到底居住条件有多么艰苦脑中并没有任何概念,只知道大家在一个岛上,总比分在两个岛上要方便一些。接待我的校长是一位五十岁左右的女性,一上车便问我是去她家里还是去学校看看,我表示先去学校看看,于是汽车再一次穿行在浓密的雨林中,一条窄窄的双方车道,感觉错车都有可能躲进路旁的杂草中,偶尔还会有GiveWay的标志,意思是让行对方来车。不知拐了多少个大约90度的弯儿,终于到达了学校。
(上图:石莹丽老师和萨摩亚学生合影)
依然是低矮的房屋,大片的绿草地。当校长带我进一间房间,告诉我这是我的房间时,我强忍着即将夺眶而出的眼泪,诺大的一间屋子里,一张小床,一张桌子,一个厨柜,地上铺满了草席。待我看了卫生间后,则更有一种马上回国的冲动,没有瓷砖,没有热水器,没有洗漱用品架,一间两平米的浴室里只有灰暗的墙壁上一个淋浴喷头。等定下神来后,心想,既来之则安之,我是中国人,中国教师,身在国外,代表国家,与整个国家形象和国家利益相比,个人吃点苦又算什么。后来走访了几家萨摩亚家庭之后才知道,绝大多数萨摩亚人的生活条件都是这样的,我的房间明显得还是经过精心布置的,因为地上铺的席子有一张精制的席子是副校长贡献的自己家里的,要塔拉一张(合人民币元左右)。另外,在萨摩亚用凉水冲凉是习以为常的,睡在地上也是大家的习惯,我尚有一张床和一顶蚊帐。
在接下来的半年中,整个萨摩亚带给人的冲击总是突然袭来……(未完待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fz/15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