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格丽特·米德曾说:
“世界是我的田野,一切都是人类学。”
这片田野到底有什么?
让我们推开人类学的“大门”
看看里面到底都有啥?
12月14日晚6点,一场以“人类的潜能自由与未来”为主题的讲座在30号楼举行。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孙英春教授带领同学们走近人类学之母——玛格丽特·米德,了解她不平凡的一生。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孙英春教授
首先,孙英春教授通过玛格丽特·米德及有关她的人物剖析来介绍了当时她所处的环境。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就是她的老师弗朗茨·博厄斯,受他的影响玛格丽特·米德开始从事田野调查。
而弗朗茨·博厄斯提出的文化相对主义,也引发了一系列观念的出现,如多元文化主义、文化多样性的讨论,这在当时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背景下,有着重要的贡献。
孙英春教授正在讲解
通过这些“故事”,让同学们对玛格丽特·米德和她所处的社会环境有所了解,轻松幽默的语言也拉近同学们与孙英春教授的距离。
随后,孙英春教授分别讲解了《萨摩亚人的成年》、《三个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代沟》这三本书的核心内容,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分享了自己的体会与思考。
同学们认真听讲
孙英春老师调侃道:“其实老师有时候像个厨子,希望我做的饭能让大家吃饱!”
以下是大餐!请品尝!
《萨摩亚人的成年》的问世,为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玛格丽特·米德通过南太平洋上的波利尼西亚群岛萨摩亚文化的田野工作,指出青春期危机理论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并非所有青春期的青少年都会出现心理危机。
同时她将萨摩亚社会与欧美国家进行分析对比,发现萨摩亚文化更能理解“性”,认为与性相关的各种复杂的难题都是自然生活的一部分,正因为他们的文化发展展现出对这些难题实用而有意义的应对之策,所以得出了在萨摩亚文化中个人的性生活更加轻松的结论。
现场讲解
《三个部落的性别与气质》是玛格丽特·米德学术上较为成熟的一部著作。她在西太平洋的巴布内亚新几内亚观察了三个族群——阿拉佩什、蒙古杜马、德昌布利。她想探究的问题是:男女气质究竟是由哪种因素决定的,文化?还是性别?同时探讨社会中正常行为和不正常行为的区别。
玛格丽特·米德通过观察发现,男女的不同气质并非由性别等生物因素造成,而是由文化塑模而成。
孙英春教授正在讲解三本书
《代沟》也叫《文化与承诺:一个有关于代沟问题的研究》,它从文化传承与断裂的角度出发,对代沟体现的社会变迁作出了解释。作者将人类文化分为前象征文化,互象征文化和后象征文化。
她认为,当今世界代与代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既不能归咎于社会和政治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生物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承的差异。在玛格丽特·米德看来,以长者为代表的前象征文化不断地向年轻一代为代表的后象征文化过渡,而且由不同文化差异产生的代沟不会变窄。
同学提问
轻松愉快的讲座氛围也促使同学们在讲座之后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孙英春教授也耐心解答问题,并分享自己的看法,随之本次讲座也接近尾声。
有同学提出如何通过人类学的学习为传播学注入新的东西。孙英春教授认为,跨文化研究和人类学结合,首先要了解一个文化,并通过实践和学术的通道,去深入客观的反应真实的社会状况,这才是负责任的态度,而不是简单的贴标签。
同学们积极提问
还有同学提问关于如何看书的问题。孙英春教授认为看书需要为一个有用的目标而服务,如果需要写东西就需要精读,甚至要看很多遍。灵活根据自身需要和不同功能去读书,同时也要一定程度上结合自己的生活多去思考。
大合照
相信同学们通过此次讲座,不仅看到了人类学的“新世界”,而且对人类学及不同环境下文化的作用也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文字:鲍松炎
摄像:杨智嘉
编辑:苏日古嘎
统筹:郑雪
监制:赵如涵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jj/3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