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摩亚 >> 萨摩亚经济 >> 正文 >> 正文

大流感史上最致命瘟疫背后的理性与

来源:萨摩亚 时间:2021/4/21

从已知连接未知。智性回顾历史,从人类的经验中寻找问题的真相与答案,探寻“新知”。

身处疫毒侵袭的特殊时期,知美术馆通过“瘟疫折射下的文明之光系列”,分三期深度文章呈现在历史长河中的瘟疫时期,艺术对于大时代转折的呈现与呼应。

继上篇文章中讨论到黑死病:以瘟疫之名在黑暗中点燃光照人性的火把(点击阅读),本文将继续历史的脚步,来到人类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瘟疫:大流感。去直面终极的黑暗,同时又向其背后的启蒙和改革之光投去理性的一瞥。

98-99年大流感

98-99年大流感是第一次真正世界意义的传染病,它是由于病毒引发,导致人在短时间内迅速死亡,而直到流感结束十多年后的年,英国科学家才第一次从人身上分离出致病病毒,并命名为“HN”。

而当时它被称为西班牙流感,是因为当时西班牙有万人感染了流感,甚至连西班牙国王也感染了此病,因在战争期间各国为不影响士气,禁止讨论此事,只有在作为中立国的西班牙才能够公开讨论,所以被称为西班牙流行性感冒。

西班牙大流感的一战背景

我们之所以称西班牙大流感是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世界传染病,是因为此前发生的瘟疫、霍乱、天花等疾病大多是地区性的,最多是洲际之间的传播,而西班牙大流感席卷世界每一个角落,甚至包括太平洋和大西洋上的岛屿,感染的人数空前绝后。这次流感之所以影响范围如此广泛,与当时正处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密切相关。

98年美医院病房被患西班牙流行性感冒的军人塞满,图源网络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在当时大工业时代背景之下,交通手段得到了迅速的改进,现代交通工具轮船、火车能够高效率的运输士兵。轮船使穿越大西洋的时间从几周减少到几天,火车使陆路旅行从几天减少到几小时,但也同样加速了致命流感的传播。

00万赴法参战的美军乘坐军舰登陆欧洲大陆,从世界其他地方远渡重洋来欧洲参战的英、法等国海外殖民地的居民,尤其是印度人、新西兰人、澳大利亚人等,他们往返于这些地方与欧洲之间,也把流感带回了这些地方。比如英国皇家海军“尼亚加拉”号军舰到达新西兰港口城市奥克兰,船上的流感患者将病毒迅速传播到新西兰其他地方,给新西兰带来灾难性后果。

大流感时期的救治中心,图源网络

据《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中描述:

在流感期间的一处军营中,一天时间内,名士兵患上了流感,两周之后整个军营的9.6%都患上流感,而其中的75%医院,接着死亡接踵而来,尸体就像小山般堆在一起,场景堪比法国战场上尸横遍野。医院的军医曾在给同事的信中写道:这些人开始似乎是普遍感冒,医院后,病情迅速恶化成闻所未闻的恶性肺炎,入院两小时候颧骨开始出现褐红色斑点,几个小时候,症状从耳朵扩散到面部,以至于都分不清楚到底是白人还是黑人……这令谣言四起,甚至说这根本不是流感而是黑死病。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壕中的士兵,图源网络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士兵们肩并肩,背靠背地挤在阴冷潮湿、卫生条件一塌糊涂的标准战壕中,让这一条条战线成了病毒极佳的传播地。可以说堑壕里只要有一个流感患者,那接下来几天里一整个堑壕就全是感染者。

大流感期间,军队中的警员带着口罩,图源网络

军队中的士兵带着口罩,图源网络

实际上,大流感的暴发正处在军事史上一个关键时机,98年是协约国与同盟国双方战略决战的一年,而因为杀伤力巨大的流感出现,在军营、运兵船上、战场、医院到处都是流感病人,对战局产生了重要影响。军队人员大面积病倒而失去战斗力,或短时间内迅速死亡大大削弱了军队战斗力,挫伤了士气。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大流感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最致命的瘟疫

西班牙大流感前后一共经历有三波。98年春天,第一例西班牙流感病例发生在美国堪萨斯州,零号病人是一名叫吉特切尔的美军士兵,在其就诊后,军营中病情开始急剧增长。并且随着美军登陆欧洲战场,流感也开始在欧洲暴发。由于此次病毒较为温和,致病率虽然高,但死亡率较低,因此并没有引起忙于战事的欧洲各国重视,而是采取措施封锁消息,隐瞒疫情,作为军事机密加以控制。最凶险的第二波

第二波在98年秋季,是死亡率最高的一波。由于美军每月前往欧洲战场的数量增加,欧洲的港口城市成为来自各大洲水手和士兵的集散地,来自世界各地的人群短时间高密度的聚集,使第一波西班牙流感的病毒发生了变异。第二波流感的骇人之处不仅在高死亡率,而且部分病患的死亡速度也是前所未见。在里约热内卢,一个患者在大街上问行人电车车站的方向,然后谢了谢他,倒下死了;曼彻斯特的一个医护人员在学校看见学生“趴倒在桌子上,断了气,就像被毒烂了根的植物一样”;在旧金山,一个女员工晚上从朋友家里玩完桥牌回家,第二天早上就病到瘫痪在床,无法动弹,而她后来得知,她拜访的朋友全家,次日就死于了流感。

流感疫情在各国已成为公开的秘密。在多数城市内,公众集会被禁止,所有公共场合(教堂、学校、剧院、沙龙)被关闭,有些娱乐场所甚至被关闭长达超过一年。海报和传单上印制着警告和建议,同时也让恐怕弥漫开来,上面写着“吐痰传播死亡”。

贴着“吐痰传播死亡”海报的公交车,图源网络

所有纽约城的工人都带上了口罩,请注意下图中没有车辆的马路和无人行走的街道,费城的一名医生说:“这个城市的生命仿佛终止了。”

城市环卫工人戴着口罩,图源网络

当时美国费城的死亡人数迅速增长,超过了这个城市处理尸体的能力,只能强制处理——没有棺材,在巨大的坑中集中埋葬。

第三波袭击

大约在99年冬季,第三波流感开始在许多地方出现,从阿拉斯加的爱斯基摩部落到太平洋中央的萨摩亚岛,无一幸免。许多爱斯基摩部落整村整村的死亡,在萨摩亚死亡率更高达5%。这一波的大流感也曾传入中国台湾,在当时造成约4万余人的死亡。

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前后三波的流感暴发中,病毒也发生了多次变异。从第一波暴发到第二波中,由于战争中全球各地人员的聚集,病毒很快发生了第一次变异,使得第二波的致死率陡然增高,并且发展极为迅速。但同时居高不下的致死率也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病毒的传播,因为还未来得及与他人接触,人就迅速死亡了。于是病毒自身又发生了非常“狡猾”的进化,没有那么高的致死性但传染性更强,导致第三波在全世界更大范围的传播。

学者们根据已有资料对各国公布的流感死亡人数进行统计,全世界有近万人死亡,超过死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人数,这次流感中将近一半的死者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根据当时人口计算,占青年人的8%-0%。当时一位医生指出,这种受害者的死亡乃是“双重死亡”,因为他们死亡是如此青年,正值婚育年龄。

美国西雅图一辆公交车的售票员拒绝一位乘客登车因为他没有戴口罩,图源网络

对病毒的追踪与治疗

一战前几十年的美国,现代医学研究刚刚起步,甚至古老的放血疗法、强效泻药依旧被广泛使用,因此不难想象当98年大流感暴发时,人们根本不知道大流感的元凶会是能够在人体内不断复制的病毒。

西班牙大流感在8个月内便完全神袐消失,而其病株从来都没有被真正的辨认。但由于其惊人致命性,研究者加紧了对于流感病毒的探究。

98年亚历山大·弗莱明(Alexander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使人类找到了一种具有强大杀菌作用的药物——抗生素。抗生素本身并不能治疗流感病毒感染,但在治疗流感引起的继发性细菌性肺炎中发挥重要作用。

年,三位来自英国的科学家才分离出第一个人类流感病毒,并命名为HN,从此人们才知道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所造成。由于当时绝大多数的死者遗体为防传染都已经焚毁,加上重新合成病毒的危险性,此后数十年,人们对于该流感病毒所知一直很有限。

年,美国科学家杰弗里·陶贝格尔(J.Taubenberger)在《科学》周刊上发表了他与同事利用遗传学技术得出的研究成果,认为98年的流感病毒与猪流感病毒十分相似,是一种与甲型(A型)流感病毒(HN)密切相关的病毒。至今,仍然可以在某些国家的猪体内发现这种病毒。

00年0月,美国国防病理中心与纽约西奈山医学院的微生物学家合作,开始尝试重建病毒。在一个实验中,他们成功制造了一个有两个98病毒基因的病毒。而这个病毒和其他流感病毒比较起来,对老鼠较致命。

年月,《科学》杂志报道了两支队伍,医院(NationalInstituteforMedicalResearch)和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院(ScrippsResearchInstitute),重建了98流感的红血球凝集素,并从中了解该蛋白分子如何改变形状来允许其从鸟类移到人类身上。

年0月,研究人员宣布98病毒的基因序列已经被重组。年在亚洲发生的H5N病毒与98病毒有些地方类似,但是目前很难变成人传人。

除了病毒的持续研究,因为重症流感病人可能因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或多脏器衰竭而死亡,因此氧疗、机械通气乃至人工肺膜,以及激素疗法、免疫疗法等,也都因为治疗流感而被研发出来。为疾病的治疗赢得更多的时间。这些医疗药物和技术的进步为提高流感病人尤其是重症流感病人的生存率做出了巨大贡献。

卫生公共系统的完善

98年大流感引发的公共卫生系统瘫痪和社会恐慌,也引起了各国对公共卫生系统应急处理能力及建立流感监测网络的重视。这次流感,直接成为各国早期公共卫生治理的契机。

拿美国来说,从费城到新墨西哥,全新的公共卫生服务部门被建立起来,医院医院,现代医疗制度正式成为社会结构的一部分被固定下来。流感过后,城市、农村和铁路卫生系统开始统一制定对水、牛奶和污水处理的标准,州政府统一收集疾病发病报告。

大流感时期的医生和检疫人员,图源网络

美国各城市要求民众戴口罩,反对在公共场所吐痰的运动也加强了。一些地方实行了隔离措施,军事基地也被隔离开来。澳大利亚政府的措施发挥了作用,流感第一波到达了澳大利亚,但第二波没有,显然是由于政府采取了有效的隔离措施。

防治流感的宣传画,图源网络

科学与哲学的进步

除了以上文中所述西班牙大流感的客观事实及其所处的一战背景,我们不得不注意到的是,在大流感发生的时代,有多少人类文明史中的改革正在紧锣密鼓的上演。

科学领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在年提出了著名的量子假说,即证明了能量与物质不可分,辐射是由一份份的能量组成的。这一学说可以说是对经典物理学理论的巨大颠覆,他因此于9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几乎就在同一时间,爱因斯坦也提出其著名的相对论,催生了量子力学的诞生,也为研究微观世界的高速运动确立全新的数学模型。

爱因斯坦,图源网络

相似的情景还出现在哲学与心理学领域。法国哲学家亨利·伯格森(HenriBergson)主张,人们对生活的体验不是一系列持续理性的时刻,而是凭直觉感受到的随机记忆与知觉,人们将其拼凑起来从而形成观念。精神是一种纯碎的能量,是“生命的冲动”,能够穿透所有事物的本质。不难想象此哲学理论对以卡夫卡(FranzKafka)作品为代表的意识流小说影响有多大。而当伯格森在哲学上重新定义意识时,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精神分析学的奠基者西格蒙德·佛洛伊德(SigmundFreud)提炼出他关于潜意识研究的重要理论,对后来的人类精神研究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影响着艺术家们的创作,尤其是我们熟悉的表现主义艺术。

艺术家的境遇

科技与哲学正大跨步向前,也不可避免的改变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流感发生的年代,正是人类现代化改革的重要时期,而这一时期文化的特征之一,就是传统与创新之间日趋激烈的竞争与协调。

文学中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尤利西斯》发表于98年,作者詹姆斯·乔伊斯(JamesJoyce)将漫长的时间和巨大的空间浓缩到年都柏林一天的生活中,简单的情节却涵盖了深厚的意识流内涵。其中道德的衰微,传统观念的沦丧是当时西方社会道德与精神文明的写照。理查德·汉密尔顿为《尤利西斯》所作插画,图源网络

卡夫卡的小说《城堡》开始创作于一战之后的9年,通过营造一种空虚荒诞的世界,他揭示了0世纪人类所面临的一个共同的问题:即面对上帝的缺失,我们怎么才能拯救自己?现代主义彻底地否定了人类社会的传统信仰,否定了上帝的存在,我们仍然执著地追求某种所谓的“意义”。陷入《城堡》中,似乎一切都是虚妄的,都是徒劳的,就像患上流感中的人们。

《城堡》作者弗兰兹·卡夫卡,图源网络

科学与哲学的线性发展无疑给艺术带来了技术和思维的革新。但当科技让人类堂而皇之的炫耀其现代工业产物的时候,也无疑赋予了战争前所未有的巨大破坏力。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大流感在物质和心理上都对西方文明造成了破坏,这种破坏与生命的丧失令人惊愕,许多人原本以为逻辑、科学能够带来更美好的世界,但却出现了可怕的偏差。艺术家们一方面应对着社会的变革带来的冲击,而另一方面他们自己也在“处心积虑”的创造艺术中的革命。

那么,当大流感伴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席卷而来,艺术家们在干什么?

用艺术调和人与世界的关系莫奈,《睡莲池的一角》,约98-99年,图源网络

莫奈创作这件作品时正是98年,也是他的人生低谷期,他先后经历了丧妻、丧子之痛,视力逐渐衰退。他在流感期间在自家宅居,反复描摹着后花园的睡莲、垂柳,这位年近80岁的老人明白艺术并不能改变动荡的现实,唯有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为法国人营造一处宁静的港湾。但实际上,在他那转瞬即逝、错综复杂的风景中,却包含了现代主义的首要野心,就是他们要反对的那种物质主义和实证主义交给我们那种自命不凡、先入为主的现实观。

同样,希望用自己的艺术调和人类与世界关系,并同时拥有无限现代主义野心的还有马蒂斯,他也和莫奈一样,避世的搬去有美丽海岸风景的法国南方,他同样也不相信艺术能够拯救世界,但能“达到一把安乐椅的效果”。他比莫奈更进一步,将色彩与线条从制造写实幻觉的功能里解放出来,彻底放弃了传统的透视与明暗关系,马蒂斯所代表的野兽派在色彩和形式上极为大胆,投射出的强烈情感和精神性,对后来西方艺术的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

马蒂斯,《有小提琴的室内》,98-99年,图源网络

要革命地极端而彻底

毕加索,《静物》98年,图源网络

同马蒂斯一样,毕加索的改革一样极端而彻底,只是走了完全不同的路线。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之前,毕加索就已创作出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立体主义作品,之后几年,他更是将立体主义的探索进一步延伸到拼贴和雕塑,破坏了长达年的艺术传统。立体主义更是渗透式的影响了0世纪西方艺术史的发展进程。有意思的是,在大流感发生的98年前后,毕加索和马蒂斯作品中都出现了小提琴这一元素。

毕加索,《玻璃、报纸和杂志》,94年,图源网络

毕加索更是效仿科学家的做法,将画室看成实验室,总是在寻求一种全新的视觉感知模式,每一步的创造和革新都是下一步发展的基石。激进的风格捕捉现代世界的科技奇迹与新的心理状态。第一次世界大战让毕加索失去挚友,以及立体主义为他敞开的艺术市场大门。流感结束后,毕加索的人物画风甚至一度回归古典。

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很多艺术创作不得不停止,因为艺术家们被拉上了战场,另一位立体主义艺术家费尔南·莱热就真正经历过上文中提到的可怕战壕。他94年进入法国军队服役,他在战壕中制作了许多炮兵、飞机和士兵的草图,96年9月,德国军队在凡尔登发动芥子气袭击后,他几乎死亡。在康复期间,他画了《玩纸牌的人》,他说:“这来自我对战壕最大的领悟:阳光下75毫米的枪膛,白色金属上闪耀的魔光。”

费尔南·莱热,《玩纸牌的人》,96年,图源网络“我觉得没有受到惩罚,而是被洗净了!”席勒,《家庭》,98年,图源网络

一战和流感对于埃贡·席勒而言,是一个悲伤的故事。97年席勒刚从一战战场上回到了妻子爱迪丝身边,而不久之后流感就带走了他的爱人和即将出世的孩子,三天之后,年仅8岁的席勒也死于西班牙大流感,这也正是西班牙流感的易感年龄。在生命的最后几天,悲伤不已的席勒仍挣扎着创作了一幅作品《家庭》,描绘了一个三口之家,而这就是被流感卷走的席勒一家。

席勒是维也纳分离派的重要代表艺术家,也是0世纪初期重要的表现主义画家,他受到弗洛伊德的思想影响,作品描绘扭曲的人物和肢体,表现力强烈,神经质的线条和对比强烈的色彩营造出的诡异而激烈的画面令人震撼。而席勒的老师古斯塔夫·克里姆特也因大流感逝世,死前留下未能完成的作品,而此时也是他个人风格日趋成熟的时期。

《新娘》,古斯塔夫·克里姆特,97-98年,图源网络

大流感让维也纳分离派在辉煌时期黯然落幕,但现代性虚弱心理与道德沦丧,与战争和瘟疫的带来的伤痛,让表现主义艺术轰轰烈烈地进入历史舞台。蒙克在表现主义为何物都不知的情况下,已然身体力行。蒙克在一战期间也患上流感,并为自己在病中的状态作了自画像。这是一个病态的惊恐的艺术家,穿着睡袍裹着毯子,坐在病床前的椅子上,不敢出门。蒙克向我们展示了他虚弱的状况,他自己连同所在的狭窄的房间使用简单的线条和占主导地位的黄色增强了整件作品的不安感。

爱德华·蒙克,《西班牙流感自画像》,99年,图源网络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蒙克并未在流感中死去,而是一直活到8岁高龄,作为现代表现主义绘画的先驱,爱德华·蒙克的绘画多以生命、死亡、恋爱、恐怖和寂寞等为题材,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他用对比强烈的线条、色块、简洁概括夸张的造型,抒发自己的感受和情绪。他对心理苦闷的强烈的、呼唤式的处理手法对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面对现代冰冷、非人的趋向与粗鲁的物质主义,表现主义艺术家们的作品大多具有饱受折磨、焦虑或痛苦的精神状态,是对人类苦难、贫困、暴力的切身感受与反思的结果。

德国表现主义艺术家恩斯特·路德维希·基希纳于年在德累斯顿与几个志同道合的年轻人发起一个全部由30岁以下艺术家组成的团体“桥社”,他们作品的一致性在于个人的诚实与感情表观的坦率是一致的,后来他们便被人们称之为“表现主义者”。恩斯特·基希纳说:“城市的现代之光,大街上的运动,都是那么迅速、悸动,让人血脉喷张……”。一战期间基希纳自愿参加了战争,身体和精神在战争中饱受摧残,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他自杀身亡。

恩斯特·基希纳,《诗人弗兰克》,97年,图源网络

“桥社”的另一位艺术家马克斯·贝克曼在98年一战结束之后,创作了这件《夜晚》,并发出宣言:“我们必须参与到这场巨大的苦难之中,我们必须直面那些曾被谎言欺骗过的人发出的叫喊,我们作为艺术家生存的唯一合理性,就是用人民命运的形象来面对人民。”

马克斯·贝克曼,《夜晚》98-99年,图源网络精神的延续,来自无穷的宇宙能量蒙德里安,《色彩平面构成·三号》,97年,图源网络

蒙德里安在感染西班牙流感期间创作了上面这件作品,一望便知,大流感期间正是他抽象作品逐渐成型的关键时期。上帝仿佛跟他开了一个玩笑,患上流感让他得以“不得已”的更专注于创作,97年的这件作品说明蒙德里安正逐渐向他的最终风格靠近,他对此阐释:“组成现实性结构的不是物体本身而是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所谓这种结构关系,就是用抽象的垂直线和水平线来组成简略的几何形体”。

实际上,让蒙德里安进入现代主义的冲动来自于立体主义,他从大自然向抽象演进,表面上与其说是一种物体图案,不如说是互相连通的能量视野,巨大的蓄势的能量被束缚其中。

蒙德里安,《夜晚,红树》,95年,图源网络

同年蒙德里安开展了一场名为风格派的艺术运动,通过抽象来创造完美的整体环境。他基于通神论的哲学观点,信仰万事万物之间神秘的交感,希望创作出体现宇宙能量的作品。而对于追求精神视觉化的艺术家而言,这本质就是抽象。他把固体和空虚、消极和积极、水平和垂直放在一起,最终获得了其再也未曾改变的独特风格。

蒙德里安,《百老汇的爵士乐》,94-年,图源网络

今天的我们

98年到00年,恰逢一个世纪后,同样是在一个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流感又一次降临到我们头上,新型病毒、流感引发致死的肺炎、人群的易传染性、迅速的致死性,似乎所有的关键特征都如此相似,而这一次就在中国,就在各方面急待改革,也正在改革的我们身边。莎士比亚的《辛白林》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但他似乎也在告诉我们:“人没有选择时代的权利,却有着在他所处的时代成就自我的可能,无论是在战事频仍的乱世还是歌舞升平的当下。”

但愿00新冠状病毒流感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灾难,更是对我们当下处境与情势的思考与行动,正如《大流感:历史上最致命瘟疫的史诗》所言:“98年大流感的始末不是一个简单的关于毁灭、死亡和绝望的故事,也不仅仅是一个社会如何与自然强加于人类社会的灾难作斗争的故事。它还是一个关于科学和探索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应该怎样改变思维方式的故事,一个关于人们在近乎完全混乱的环境中,应该怎样冷静思考然后作出果敢抉择并付诸行动的故事。”

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暴发》截图00年上线,图源网络

延展推荐

约翰·M·巴里《大流感:最致命瘟疫的史诗》,图源网络

凯·安·波特《灰色马,灰色的骑手》,图源网络

斯蒂芬·茨威格《昨日的世界》,图源网络电影《埃贡·席勒:死神和少女》,图源网络电影《杀死了万人的大流感》,图源网络奥托·瓦格纳,维也纳卡尔广场地铁站(Karsplatz)图源网络

摄影师IngePrader作品,图源网络

下期预告

瘟疫折射下的文明之光(三)编辑

魏娜监制

金漫游校对

孙如兰审核

王从卉知美术馆位于中国成都新津老君山脚下,总建筑面积为平米。外形内敛、极具禅意,由国际建筑大师隈研吾设计,运用流水、瓦片等元素,使建筑与自然有机相融,空灵寂静,动静相宜,尽显生生不息、道法自然的东方哲学。美术馆VI系统由日本平面设计大师原研哉设计,由美术馆外观瓦片的元素构成,形成富有变化的水波纹样。知美术馆旨在当代艺术的国际化语境中,探讨东方美学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与此同时,“知”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从已知朝向未知,从眼前朝向无限。因而,知美术馆还将探索人自身的灵感与高科技的融合,在新媒体艺术领域进行前沿的可能性探知。建立对艺术史的完整度和开放性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收藏及策展系统。“万物、见解、常新”是知美术馆的核心理念。花样年·知美术馆知美术馆是经成都市民政局依法登记,并由花样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HK)资助的民办非企业。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jj/7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