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讲稿》的导言里写到,纳博科夫在开设文学课之前给朋友写信,请他推荐适宜的英国小说家。对方推荐了狄更斯和简·奥斯丁,并且很不理解纳博科夫对斯蒂文森的喜爱,但最终纳博科夫还是在课程中设置了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也就是著名音乐剧《变身怪医》的原作。
年上映版本
“风格和结构是一部书的精华,伟大的思想不过是空洞的废话。”对于这些作品,纳博科夫从自己的审美取向出发,他的文学讲稿“丝毫不隐讳成见和观点”,所以他所定义的优秀读者像是一份宣言:要上我的课,唧唧歪歪的东西不要讲,先给你划下道来,要如此如此、这般这般的欣赏文本——“请完全忘记这本书的内容,不要回忆什么,把原有的印象都去掉,要忘掉一切,使你的大脑对这部小说的任何见解呈现完全空白的状态。只有这样你才能忘掉《化身博士》是一部具有神秘色彩的故事,是一部侦探小说和一部电影。”
我查了一下,真的不是一部电影——除了变身怪医的舞台剧,《化身博士》在豆瓣上的影视条目从年开始到现在有29条!29条!
年1月上映12分钟
年版本
纳博科夫是文学课老师,又是一位昆虫学家,同时是通感“患者”,所以他喜欢用显微镜的方式细细的观察作品,又可以讲出“简·奥斯丁拥有‘带笑靥的’风格”这种有画面感又准确的形容。
《化身博士》讲稿很能体现纳博科夫的审美风格,他说它“更接近于诗歌”,他说它“具有一种令人愉快的葡萄酒的味道”。《化身博士》这个故事如果正向去讲的话就是学术大拿杰基尔医生研究出变身药水,可以变成与他精神中“恶”的部分完全一致的另一副躯体,这副精神躯体的名字叫海德。他过了一段善恶双面人的生活后,发现自己变成海德做恶已不完全受控,配置药水的关键成分也无法获得,最后绝望死去。
杰基尔和海德作为同一个人的一体两面,到底是什么关系?纳博科夫用图形给出了他的解释——
图1是杰基尔,比较高大。图2是海德,较杰基尔矮小得多。图3展示了杰基尔并不代表纯粹的善,他的身体里有恶的雏形。图4是药水开始作用后,恶变得清晰。图5,恶已突出或脱出。图6,恶已脱出,变身成功,但代表善的圆环仍然保留。
或许…是量子纠缠吗?????
《化身博士》是侦探小说,采用转述或信件的形式,层层埋伏,逐渐接近真相。纳博科夫认为对它拙劣的改编和抓人眼球的电影影响了它的文学地位。但没人听纳博科夫的,豆瓣上甚至有一部标记在年上映,美队主演。
变身后的美国队长
《化身博士》的艺术目的是创作“一部在只具有普通判断能力的人们面前能够通过的怪诞而有趣的戏剧文学”(两个版本都是这么翻译的)。我假装理解一下,是说这个人不是大长脸福尔摩斯、不是小胡子波罗也不是小学生柯南,而是跟你我一样“不敏感的人”。这样就给侦探小说的创作带来了困难,怎样使咱们这种迟钝之人发现“事情不大对头”呢?方法就是让海德这个人特别奇怪,不仅外表使人“感到厌恶和毛骨悚然”,还要有“稀奇古怪的噩梦般的气质”。《化身怪医》原文中每个提到海德的人都要描述一下:看到这人就知道他是谁,因为太让人难受辣!
年上映版本的海德
杰基尔变身为海德是为了去做自己做不了的“放荡”的事,但具体怎么放荡的——没写,一点儿没提。文学评论家和纳博科夫只会在笔头上分析什么“维多利亚式的”、“修道士的社会”,而更多的影视创作者,出于不忍巨著残缺的好心,帮他填补了这段空白。
纳博科夫表示自己对一般人所感兴趣的内容并不在意,但在这份讲稿的最后他通过“背后的故事”做了感性的结尾。这也是我这个普通读者最容易领会到的内容——
“用拉丁人的俗语来说,书本都有各自的命运,并且有时候,作者的命运往往与他们的作品命运相同。老托尔斯泰在一九一O年离家出走,四处漂泊,最后死在车站站长的房间里,旁边就是轰鸣而过的列车,正是那呼啸而过的列车压死了安娜?卡列尼娜。斯蒂文森在一八九四年死于萨摩亚群岛,他的死具有某种意义,它以奇妙的方式模仿了他的幻想作品中的酒的主题和变形的主题。他到地窖里去拿一瓶他最喜欢喝的勃艮地葡萄酒,在厨房里起瓶塞,然后突然大声呼喊他的妻子:我怎么了?这样奇怪的感觉是怎么回事,我的脸是不是变了模样?——接着就摔倒在地板上。他的脑血管破裂了,一两个小时内一切便都结束了。
什么,我的脸变样了吗?斯蒂文森生活中的这最后一幕,与他那最优秀的作品中的毁灭性的变形之间,有着一种多么奇妙的内在联系啊!”
汗毛直立、不胜唏嘘,千万不要创作伟大的作品,它会影响你的命运!
比如纳博科夫创作了《洛丽塔》后,实现了财富比较自由,就再也不需要通过讲课挣钱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jj/8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