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代表团访问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两校签署合作框架协议。
5月20日,由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10所国内高校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共同倡议建设的全球首个“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在中国计量大学成立。
4月10日,山东师范大学千佛山校区,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教育厅汉语人才培训项目结业典礼在这里举行,为即将结业的65名留学生颁发结业证书。
3月1日,汤加王国国王图普六世访问我国期间,双方支持建立“聊城大学汤加学院”写入了两国政府签署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谅解备忘录”。
……
山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近年来不断提升全方位开放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深化与上合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文交流与教育合作,系牢人文纽带,厚植世代友好,结下了累累硕果。
“我喜欢青岛的蓝天碧海,也喜欢
中国人不畏困难、细致钻研的精神”
只有民相亲、心相通,上合组织合作才能根深蒂固、枝繁叶茂。教育交流与合作,是促进上合组织各国民众特别是青年一代心灵相通,让睦邻友好合作事业永葆活力的重要途径。
“第一批派到中国的汉语培训人才,能在六个月时间内取得如此大的成绩,让人欣慰。”今年4月10日,巴基斯坦开伯尔-普赫图赫瓦省教育厅秘书ZulfiqarHaider对山东师范大学为汉语人才培训项目的付出表示衷心感谢,“将来会派更多的学生来山东师范大学学习,增进双方在更多领域的交流合作”。
“留学生们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活跃的课堂氛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希望同学们做好中巴友谊的使者。”山东师范大学教师代表郭文娟教授在典礼上动情地说。
如今,在山东高校校园里,经常会看到上合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山东大学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占到一半以上,为此学校成立了国内第一个留学生“一带一路”研究机构——山东大学留学生“一带一路”研究会,“一带一路”沿线30多个国家的多名山东大学硕博研究生留学生参加。
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区,也吸引了大量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截至今年5月31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在校国际学生名,来自74个国家,其中有人来自“一带一路”沿线的33个国家,占在校国际生的41.7%,主要分布在工学、文学、理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
来自哈萨克斯坦的姑娘珍珠,就是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专业的学生,她已经在中国生活了近五年。“我喜欢青岛紧凑的生活节奏,喜欢这里的蓝天碧海,也喜欢中国人不畏困难、细致钻研的精神。”她说,之所以给自己取名“珍珠”,是因为自己的哈萨克斯坦名字翻译成中文就是“珍珠”的意思。“现在只要不是专业性那么强的中文,我都看得懂,跟同学们沟通交流也完全没问题。”珍珠自豪地说。虽然很迷恋青岛,但是珍珠今年六月毕业后很可能选择回国工作。她说,“在中国,我收获了很多东西。不管是中国的人文还是教育,我都想把它们带回去,带给我们国家的孩子们”。
山东中医药大学与马来西亚中医学院、马来西亚英迪大学、新加坡科艺中医药学院等“一带一路”国家的学校和机构,保持着密切合作。最近,又与乌克兰国立体育运动大学、俄罗斯(莫斯科)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实践中心、俄罗斯斯莫利尼大学、波兰格但斯克TOMO中医学院等签订了10项合作协议及备忘录,涵盖学生交换、访学交流、专家交流、教师访学、中医和针灸业务培训、联合办学等诸多方面的合作。
中国海洋大学强化海洋人才培养特色,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海洋岛国作为留学生生源拓展重点区域。学校还建立了“中泰海洋和水产中心”,汇聚海洋、水产、食品、医药、生命等多学科优势资源,探索海外联合培养研究生等国际人才培养模式。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潍坊职业学院也作了很多探索。三年来,学院招收了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等15个国家的多名留学生、交换生。为满足不同留学生的学习需要,学院开设不同层次基础的汉语研修班,增设剪纸、书法、太极拳等中国文化课程,组织中外学生联谊、中外美食节、风筝放飞体验、汉语朗诵比赛系列活动,让留学生切身感受中国文化底蕴,感受家的温暖。作为潍坊市农业科教“龙头”,学院充分发挥现代农林类专业优势,连续4年承担亚欧国家大棚蔬菜栽培技术培训、发展中国家大棚蔬菜技术培训和农机化管理培训项目,培训了62个国家和地区名农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
积极参加合作平台建设,
促进人文交流机制化常态化
为持续推进与上合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我省高校积极发起或参与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提供智力支撑。
由中央对外联络部牵头建立的“一带一路”智库联盟,凝聚国内外各方力量,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开展政策性、前瞻性研究,为中国及沿线国家政府建言献策,增进国家间政策沟通,推动各方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落到实处。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是该联盟的理事单位。
山东大学除了参与发起成立“一带一路”标准化教育与研究大学联盟,还是“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校企联盟的创始成员。该联盟由留学中国预科教育联盟和中国—东盟教育培训联盟共同发起成立,目前有50余所高校和上百家企业参加,目的是整合校企资源,凝聚合力、搭建平台,共同培养国际化、本地化专业人才,帮助来华留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山东大学还加入了“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一带一路”高校联盟发起于年10月,目前联盟高校有多所,涵盖了6大洲的23个国家和地区,合作领域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教师交流、知识技术共享等。
中国海洋大学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合作联盟,拓展与东盟国家海洋和水产学科优势科教机构的合作,先后与泰国、越南、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10余所科教机构建立合作。对接“东盟水产教育网络”,搭建中国与东盟水产教育领域的合作平台,推动建立中国—东盟—欧盟三方水产教育共同体,积极发挥区域教育和科研合作的引领作用。
我省高校还积极承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际合作项目。年开始,国家开发银行委托山东大学承担海外高级金融人才汉语培训项目,项目学员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财政部、中央银行等部门。中国海洋大学积极承担了津巴布韦来华留学生委托培养、中印高级管理培训等培训项目,举办亚洲海洋管理与蓝色经济高级人才培训班、发展中国家可持续海水养殖技术培训班,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国际化复合型人才。
夯实人文基础,
让上合国家人民心与心贴得更近
今年9月,第七届“中俄北极合作论坛”将在中国海洋大学举办。这个论坛,由中国海洋大学与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合作发起,至今已成功举办六届。
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创建于年,是俄罗斯最早建立的大学,是俄罗斯教育、科学和文化中心之一,有9位校友获得诺贝尔奖。该校为俄罗斯培养了包括门捷列夫、巴甫洛夫和列宁等大量精英,也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和总理梅德韦杰夫的母校。
5月22日,中国海洋大学总会计师王剑敏应邀率团访问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时,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国际关系系主任Yagya教授回顾了年赴青岛参加中国海洋大学90年校庆的情景,“非常期待两校的合作能够产出更多的成果”。
近年来,聊城大学加深与太平洋岛国的交流与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作出了诸多贡献。即将筹建的聊城大学汤加学院,是山东省首个海外办学的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全国高校中在海外创办的第三家院校。近日,聊城大学又与萨摩亚国立大学达成协定,两校将携手创建聊城大学南太平洋学院。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聊城大学积极打造学科品牌和特色,创办了全国首家“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最近,又成立了“北冰洋研究中心”,这是国内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以北冰洋社会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学术机构,已吸引近十名知名外国专家学者全职加盟。今年5月27日,首届论坛在聊城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知名大学与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话极地社会科学研究。
中文为媒,文化作桥,连接友谊,拉近民心。聊城大学与约旦哈希姆王国费城大学联合开办费城大学孔子学院,开设了汉语学分课,汉语教学融入了当地高校的发展。年5月,费城大学孔子学院获批设立了约旦第一个汉语与中国文学本科专业;今年2月,首届汉语本科学生顺利入学。聊城大学联合萨摩亚国立大学建设的孔子学院,今年8月将正式挂牌运行。
聊城大学还启动了我国首个太平洋建交岛国援外试点项目,、、年连续3年派遣15位教师,赴萨摩亚的中学进行理工学科支教。老师们克服文化、生活的巨大差异带来的种种困难,用最快的速度调整状态融入当地教学生活,以严谨认真的教学态度、科学灵活的教学方法、无私奉献的教学精神和真诚热情的国际友爱,高质量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受到当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的高度评价。
顺应全球化、国际化大势,不断深化与上合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文交流与合作,是开放办学的需要,更是落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具体行动。聊城大学校长蔡先金说,“努力为上合组织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让各国人民心与心贴得更近,让世代友好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这是新时代中国高校应有的境界和担当”。
作者:赵君张依盟王桂利张蓓许静;
来源:大众日报·山东政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ms/8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