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萨摩亚 >> 萨摩亚签证 >> 正文 >> 正文

著作荐读人类学的邀请西方人类学名著

来源:萨摩亚 时间:2018/3/29

一、《原始文化》

作者:爱德华?泰勒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副标题:神话、哲学、宗教、语言、艺术和习俗发展之研究译者:连树声出版年:-01

内容简介······

本书是“人类学之父”泰勒的代表作。自年首版以来,已成为人类学领域的经典。泰勒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

作者简介······

爱德华?泰勒(EdwardTylor,-),英国人类学家,被人类学界尊称为“人类学之父”,“在人类学中是第一个伟大的名字”,是最具影响的进化派和人类学派的经典作家。代表作有《原始文化》、《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等。

目录······

第一版序言第二版序言第一章关于文化的科学文化,或文明文化现象之间的合乎规律的联系对证明材料进行分类和讨论的方法文化由于稳定、变化和遣存而产生的上下承续的阶段性联系本书研究的主要论题第二章文化的发展文化的几个发展阶段,文化的工业领域、精神领域、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内的发展文化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蒙昧生活通过野蛮生活向文明生活的进程相吻合的进化论退化论包含下面两种理论中的某一种的发展论:第一种——是主要的,第二种——是次要的历史证据和传统证据不适用于文化的低级阶段——有关于退化理论的历史凭据由同一种族各分支不同文化水平的比较所得文化水平波动的民族学依据历史上著名的古代文明的范围史前考古学对处于低级文明阶段的人类生活遗迹的考察石器时代的存在已被巨石建筑、湖泊民居、火的遗留等证实;石器时代本身也证实了世界范围内原始初级文化的存在物质文化中承继与发展的阶段第三章文化的遗留第四章文化遗留第五章情感语言和模拟语言第六章情感语言和模拟语言第七章算术第八章神话第九章神话(续)第十章神话第十一章万物有灵观第十二章万物有灵观(续)第十三章万物有灵观(续)第十四章万物有灵观(续)第十五章万物有灵观(续)第十六章万物有灵观(续)第十七章万物有灵观(终)第十八章仪式和仪典第十九章结论附录一:人名译名对照表附录二:名族名译名对照表

二、《古代社会》(上下)

作者:[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出版社:商务印书馆译者:杨东莼/马雍/马巨出版年:-11-1页数:

内容简介······

《古代社会》("AncientSociety",)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经40年的研究、考察、搜集资料而写出的一部巨著,在这部著作中,摩尔根根据对美洲各地印第安人的考察,对古代希腊、罗马历史的研究,对亚洲、欧洲、澳洲部落制度的了解分析,证明了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组织;确定了人类社会最初都是母权制的,从母权制转为父权制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说明了家族随着社会发展而演进,从血缘家族,群婚家族,对偶家族,父权家族,到单偶家族,是以经济条件为基础的。

在书中,摩尔根提到“恰如文明时代以前我们知道存在有开化时代一样,在人类一切部落中,于开化时代以前也都存在有野蛮时代,人类的历史都是同一源泉、同一经验和同一进步的”。

本书共分四编,第一编《通过发明及发现而来的理智的发展》,对整个人类的发展进行概述;第二编《政府观念的发展》,通过对美洲印第安人、希腊、罗马、澳洲土著、希伯来人、苏格兰克兰、爱尔兰萨卜特等氏族制度的分析,阐明人类社会结构的发展历程;第三编《家族观念的发展》,通过分析印第安人、夏威夷人、希腊人、罗马人、阿拉伯人、南印度人的家族亲属制度,说明家族制度的发展进程;第四编《财产观念的发达》,分析了财产观念的出现和发展,“从野蛮时代的零点出发,现在则变成支配着文明种族的心灵的主要热望了”。

这部书是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地分析人类社会发展的著作,对后来许多研究提供了详实的材料和观点

作者简介······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年11月21日-年12月17日),出生于纽约州奥罗拉,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家,从家乡的易洛魁人开始,推而广之,深入研究了原始社会人类的社会制度、姻亲制度、氏族制度。年出版的《易洛魁联盟》是世界上最早的印第安人民族学著作。他的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古代社会》于年出版,在此书中,指出氏族是原始社会的基本细胞,继而提出原始的母权制氏族是一切文明民族的父权制氏族以前的阶段。

目录······

序言第一编各种发明和发现所体现的智力发展第一章人类文化的几个发展阶段第二章生存的技术第三章人类发展进度的比例第二编政治观念的发展第一章以性为基础的社会组织第二章易洛魁人的氏族第三章易洛魁人的胞族第四章易洛魁人的部落第五章易洛魁人的联盟第六章加诺万尼亚族系其他部落中的氏族第七章阿兹特克联盟第八章希腊人的氏族第九章希腊人的胞族、部落和民族第十章希腊政治社会的建立第十一章罗马人的氏族第十二章罗马人的库里亚、部落和民族第十三章罗马政治社会的建立第十四章世系从女系列到男系的转变第十五章人类其他部落中的氏族第三编家庭观念的发展第一章古代家庭第二章血婚制家族第三章伙婚制家族第四章偶婚制家族和父权制家族第五章专偶制家庭第六章与家庭相关的制度的顺序第四编财产观念的发展第一章三种继承法第二章三种继承法(续前)译名对照表

三、《事物的起源》

作者:[德]利普斯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李敏出版年:-5页数:

内容简介······

在源远流长的人类文明历史中,万物滋生,万事涌现,每一件事物的产生、形成,都有其缘由或过程。《事物的起源》就是对大千世界奇妙有趣的万事万物追本寻源、述其始末演变的一本融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下一体的知识性读物。本书资料广泛、内容丰富,上下五千年,纵横七大洲,集纳古今中外万事万物,涵盖历史、政治、军事、经济、文学、艺术、教育、卫生、体育、宗教、历法、节同爿俗、地理名胜、生活日用等诸多领域。

本书介绍早期人类房屋、用火及各种家具的情况;讲述“经济”的故事;讲述各种手工技艺的发明;原始贸易,特别是货币的历史;论述从原始记事和表意方法到文字的产生;介绍原始如何教育;原始的各种政治组织、早期政权的形成过程以及各种葬俗等。

目录······

第一章 巫术和神秘的力量第一节 针对自然的巫术第二节 复仇巫术第三节 巫术的攻与防第四节 原始灵魂观第五节 祷告第二章 家、炉灶和家具第一节 原始人的房屋第二节 家中的神赐礼物第三节 家庭舒适的条件——家具第四节 家居美化和对工具的恐惧第三章 迷人的装饰第一节 清洁和化妆第二节 刺纹和毛发第三节 帽子和口鼻第四节 饰品和衣服第四章 最早的“机器人”第一节 捕机的发明第二节 四种捕机第三节 捕机的考古和发展第五章 大地的恩赐第一节 狩猎和采集第二节 收获者第三节 农业和畜牧业第六章 远古的发明和早期手工业第一节 需要是发明之母第二节 木质器具第三节 骨制、石制工具第四节 编和织第五节 制陶术第六节 制革术第七节 冶金和铸造第八节 劳动分工和原始手工艺没落第七章 快乐的生活第一节 原始食物第二节 饮料和麻醉品第三节 烟草第四节 酒的发明和饮用第五节 游戏和运动第八章 陆路和水路交通第一节 道路的故事第二节 最原始的运输第三节 运输速度的提高第四节 车的出现第五节 原始的船第九章 丛林中的华尔街第一节 贝币和石币第二节 各种各样的原始货币第三节 原始金属货币第四节 货币的制作、储存和流通第十章 从信号鼓到报纸第一节 呼喊和信号鼓第二节 视觉通讯第三节 从图画到文字第四节 文字的载体第十一章 无书的教育第一节 榜样第二节 成丁礼第三节 女性教育第四节 教育的演变第十二章 表演的开始第一节 古代戏剧第二节 从巫祀、娱神到娱人第三节 面具和小丑第四节 剧场、舞台及其他第五节 音乐和乐器第十三章 生活、自由和追求幸福第一节 保卫领土和分配食物第二节 原始法律第三节 舆论的力量第四节 政治权利第五节 政权和社会等级第十四章 所有事物都有各自的故事第一节 物我同类的思想第二节 洪水的故事第三节 原始人的故事中的智慧第四节 事物起源的故事第十五章 人生旅途的终点第一节 原始葬俗第二节 从猎头到面具第三节 不安份的魂灵第四节 死者的国度

四、《美洲土著的房屋与家庭生活》

作者:(美)摩尔根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译者:李培茱出版年:页数:

本书简介

《美洲土著的房屋和家庭生活》是摩尔根晚年的最后一部作品,对《古代社会》一书进行了补充。书中系统地描写了北美和中美洲印第安人住房的发展过程,把这个过程和他们的社会发展联系起来。此书是第一本探索建筑与社会关系的著作,对后世的人类学家有深刻的影响。

作者简介

路易斯?亨利?摩尔根(LewisHenryMorgan,年11月21日-年12月17日),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人类学的先驱人物。他长期研究印第安人社会,借此思考人类的婚姻、社会、亲属关系。他的著作《古代社会》影响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恩格斯在此基础上写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其他著作还有《易洛魁人联盟》《人类家庭的亲属制度》。

目录

五、《金枝》

作者:(英)J.G.弗雷泽著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年04月内容简介······

准确地说,《金枝》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之作。自它问世以来,就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但它出色地经受了时间的考验。时至今日,它仍是一部阐述巫术和宗教起源的权威之作。

《金枝》缘起于一个古老的地方习俗:一座神庙的祭司被称为“森林之王”,却又能由逃奴担任,然而其他任何一个逃奴只要能够折取他日夜守护的一棵树上的一节树枝,就有资格与他决斗,就能杀死他则可取而代之。

这个古老习俗的缘起与存在疑点重重,为此,作者目光遍及世界各地,收集了世界各民族的原始信仰的丰富资料,运用历史比较法对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从中抽绎出一套严整的体系,并对巫术的由来与发展作出子令人信服的说明和展望。

和其他专著有所不同的,《金枝》文笔清丽,义理明畅,对世界各地习俗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加上众多耐人寻味的观点和评论穿行其间,全书处处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而绝少呆滞和陈腐的气息,读来兴味盎然,令人不忍释卷。

作者简介······

J.G.弗雷泽(-)英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民俗学家,认为“巫术先于宗教”的第一人,一生至为勤奋,著述甚丰。人们是这样评价他的:“将来后代评价我们这一代人的工作时,只要开出詹姆斯·弗雷泽的著作目录来,就足以驳回关于我们无能的指责。”在弗雷泽的众多著作当中,《金枝》一书最为知名,并使他在世界学术界获得了崇高声誉。

目录······

第一章森林之王

第一节狄安娜和维尔比厄斯

第二节阿尔忒弥斯和希波吕托斯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祭司兼国王

第三章交感巫术

第一节巫术的原理

第二节顺势或模拟巫术

第三节接触巫术

第四节巫师的发展

第四章巫术与宗教

第五章巫术控制天气

第一节为公众服务的巫师

第二节巫术控制雨水

第三节巫术控制太阳

第四节巫术控制刮风

第六章巫师兼国王

第七章化身为人的神

第八章局部自然之王

第九章树神崇拜

第一节树神

第二节树神具有造福于人的能力

第十章现代欧洲树神崇拜的遗迹

第十一章两性关系对于植物的影响

第十二章神的婚姻

第一节狄安娜是繁育增产的女神

第二节诸神的婚姻

第十三章罗马之王和阿尔巴之王

第一节纽玛与埃吉利娅

第二节国王是朱庇特的化身

第十四章古代拉丁姆王位的嬗替

第十五章橡树崇拜

第十六章狄安纳斯和狄安娜

第十七章王位的重负

第一节国王与祭司的禁忌

第二节神权与世俗政权的分离

第十八章灵魂的危险

第一节灵魂是人和动物体内的小我

第二节灵魂离体与招魂

第三节灵魂是人的影子和映像

第十九章禁忌的行为

第一节禁忌同陌生人交往

第二节饮食的禁忌

第三节禁忌露出面孔

第四节禁忌离开王宫

第五节吃剩食物的禁忌

第二十章禁忌的人

第一节酋长和国王的禁忌

第二节悼亡人的禁忌

第三节妇女月经和分娩期间的禁忌

第四节战士的禁忌

第五节杀人者的禁忌

第六节猎人和渔夫的禁忌

第二十一章禁忌的物

第一节禁忌的涵义

第二节铁器的禁忌

第三节锋利兵器的禁忌

第四节血的禁忌

第五节头部的禁忌

第六节头发的禁忌

第七节理发的仪式

第八节对剪下的头发和指甲的处理

第九节唾沫的禁忌

第十节食物的禁忌

第十一节结和环的禁忌

第二十二章禁忌的词汇

第一节个人名字的禁忌

第二节亲戚名字的禁忌

第三节死者名字的禁忌

第四节国王及其他神圣人物名字的禁忌

第五节神名的禁忌

第二十三章原始人类的遗泽

第二十四章杀死神王

第一节神也死亡

第二节国王体衰被处死

第三节国王在任期届满时被处死

第二十五章临时国王

第二十六章以王子献祭

第二十七章神灵转世

第二十八章处死树神

第一节降灵节的化装游乐者

第二节埋葬狂欢节

第三节送走死神

第四节迎夏

第五节夏冬之战

第六节春神的死亡与复苏

第七节植物的死亡与复活

第八节印度的类似习俗

第九节用巫术招引春天

第二十九章阿多尼斯的神话

第三十章阿多尼斯在叙利亚

第三十一章阿多尼斯在塞浦路斯

第三十二章阿多尼斯的祭祀仪式

第三十三章“阿多尼斯园圃”

第三十四章阿蒂斯的神话和祭祀仪式

第三十五章阿蒂斯也是植物神

第三十六章阿蒂斯的人身显现

第三十七章西方的东方宗教

第三十八章奥锡利斯的神话

第三十九章奥锡利斯的祭祀仪式

第一节民间流行的祭祀仪式

第二节官方的祭祀仪式

第四十章奥锡利斯的属性

第一节奥锡利斯是谷神

第二节奥锡利斯是树神

第三节奥锡利斯是生育繁殖之神

第四节奥锡利斯是死者之神

第四十一章伊希思

第四十二章奥锡利斯和太阳

第四十三章狄俄尼索斯

第四十四章德墨忒耳与珀耳塞福涅

第四十五章北欧的五谷妈妈和五谷闺女

第四十六章许多国家都有五谷妈妈

第一节美洲的五谷妈妈

第二节东印度群岛的稻妈妈

第三节谷精表现为人形

第四节谷物的双重拟人化:是妈妈,又是女儿

第四十七章里提尔西斯

第一节谷物收割者的歌

第二节杀死谷精

第三节以活人祭祀谷物

第四节把活人当谷精处死

第四十八章谷精变化为动物

第一节想像谷精变化为动物形象

第二节谷精变化为狼或狗

第三节谷精变化为公鸡

第四节谷精变化为野兔

第五节谷精变化为猫

第六节谷精变化为山羊

第七节谷精变化为公牛、母牛或阉牛

第八节谷精变化为公马或母马

第九节谷精变化为公猪或母猪

第十节简论关于谷精变化为动物形象的概念

第四十九章古代植物之神的动物形象

第一节狄俄尼索斯、山羊和公牛

第二节德墨忒耳、猪和马

第三节阿蒂斯、阿多尼斯和措

第四节奥锡利斯、猪和公牛

第五节维尔比厄斯和马

第五十章神体圣餐

第一节以新谷作圣餐

第二节阿兹台克人的圣餐习俗

第三节阿里奇亚的“曼尼”

第五十一章吃神肉是一种顺势巫术

第五十二章杀死神性动物

第一节杀死神雕

第二节杀死神羊

第三节杀死神蛇

第四节杀死神龟

第五节杀死神熊

第五十三章猎人抚慰野兽

第五十四章以动物为圣餐的类型

第一节埃及人和阿伊诺人的圣餐类型

第二节带着神兽游行

第五十五章转嫁灾祸

第一节将灾祸转嫁给无生命物体

第二节将灾祸转嫁给动物

第三节将灾祸转嫁给人

第四节欧洲转嫁灾祸的习俗

第五十六章公众驱邪

第一节无所不在的邪魔

第二节随时驱邪

第三节守期驱邪

第五十七章公众的替罪者

第一节驱除有形的邪魔

第二节随时以轻舟、人、畜送走邪魔

第三节定期以轻舟、人、畜送走邪魔

第四节替罪总论

第五十八章古罗马、希腊的替罪人

第一节古罗马的替罪人

第二节古希腊的替罪人

第三节古罗马的农神节

第五十九章墨西哥的杀神风俗

第六十章天地之问

第一节不得触地

第二节不得见太阳

第三节少女月经初潮时必须隔离

第四节少女月经初潮时必须隔离的理由

第六十一章巴尔德尔的神话

第六十二章欧洲的篝火节

第一节一般的篝火节

第二节四旬斋篝火

第三节复活节篝火

第四节贝尔坦篝火

第五节仲夏节篝火

第六节万圣节前夕的篝火

第七节仲冬节篝火

第八节净火

第六十三章篝火节的涵义

第一节篝火节的一般涵义

第二节篝火节的涵义——太阳说

第三节篝火节的涵义——净化说

第六十四章在篝火中焚烧活人

第一节在篝火中焚烧偶像

第二节在篝火中烧死人和动物

第六十五章巴尔德尔与槲寄生

第六十六章民间故事中灵魂寄存于体外的观念

第六十七章民间习俗中灵魂寄存于体外的观念

第一节灵魂寄附于无生命的物体

第二节灵魂寄附于草木

第三节灵魂寄附于动物

第四节死亡与复活的仪礼

第六十八章金枝

第六十九章告别内米

英中文对照主题索引

六、《人类婚姻史》

作者:[芬兰]爱德华·亚历山大·韦斯特马克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年:-1页数:

内容简介······

《人类婚姻史》是芬兰著名的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和哲学家爱德华·亚历山大·韦斯特马克(-)最具代表性的成名之作。该书于年在伦敦用英文出版,当即在西方学术界和思想界引起轰动,曾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的主旨在于论证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古老性和永恒性。全书分三大卷,共三十三章,内容涵盖如婚姻的起源、类别式亲属制度、母权制、内婚制、有偿婚姻、离婚等方方面面。

韦斯特马克认为,社会学的目标是解释社会现象,发现它们的原因,揭示它们是怎样、为什么产生的。他是“社会制度的自然史”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并在早期婚姻制度史研究中独树一帜。婚姻、家庭、伦理、宗教是他研究的重点。他反对L.H.摩尔根的学说,否认人类最早的社会单位是“群”,否认原始人最初处在杂婚、群婚的状态中;认为最早的社会单位是“家”,一夫一妻制是人类的天然倾向和最早、最基本的婚姻家庭方式,这种倾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韦斯特马克还否认历史上族内婚的存在。在道德问题上,韦斯特马克认为没有绝对的标准,并引用大量材料论证各民族、各地区道德伦理上的差别。

围绕着书中的各个论点,作者旁征博引,从古代文献到现实例证,资料范围涉及到五大洲众多国家和民族,并在书末附有详细的参考目录。近一百多年来,随着科学的深入发展和学界的相互辩难,本书的若干论点业已受到批评,但从全书所包含的思想财富和翔实资料来看,本书仍不失为一部可资参考和研读的学术巨著。

目录······

《人类婚姻史1》目录:著者前言第1版评价第1版序第2版序第3版序绪论论研究方法第一章婚姻的起源第二章原始时代人类的交配期第三章“乱交说”批判之一:关于被当作过乱交生活的民族实例第四章“乱交说”批判之二:关于婚前不贞第五章“乱交说”批判之三:关于“初夜权”第六章“乱交说”批判之四:关于宗教性卖淫、借妻换妻、节日纵欲第七章“乱交说”批判之五“关于类别式亲属制度第八章“乱交说”批判之六:关于母权第九章“乱交说”批判之七:关于男性嫉妒第十章结婚率和结婚年龄第十一章独身生活第十二章性羞涩第十三章求偶第十四章动物的第二性征·雌性羞涩第十五章吸引异性的原始方法第十六章吸引异性的原始方法(续)……《人类婚姻史2》《人类婚姻史3》

七、《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作者:[法]爱弥尔·涂尔干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原作名:Lesformesélementairesdelaviereligieuse译者:渠东/汲喆出版年:-8页数:

内容简介······

爱弥尔·涂尔干是与马克思和韦伯齐名的社会学三大奠基人之一,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不可多得的集大成者之一。本书援用了大量人类学材料,从图腾制度出发讨论了宗教生活之构成的基本原理及命题,堪称涂尔干所有作品中最精湛的作品,也是最能代表其社会思想取向的文献。此外,本书还反映了涂尔干晚年思想的主要转向,即用社会决定论来构建道德个体主义的理论企图,其中的若干章节被认为知识社会学研究的范本。

作者简介······

EmileDurkheim(-)涂尔干(杜尔克姆、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社会学的学科奠基人之一。年4月15日出生于法国孚日省埃皮纳尔一个小城镇的犹太教教士家庭。幼年曾学习希伯莱文、旧约和犹太教法典。青年时代放弃了宗教信仰,走上实证科学的道路。年,就学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年毕业。~年,在省立中学教书。其间赴德国一年,学习教育学、哲学、伦理学,深受W.冯特实验心理学的影响。~年,在波尔多大学教书,并在那里创建了法国第一个教育学和社会学系。年,被任命为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年,创建了法国《社会学年鉴》。围绕这一刊物形成了一批年轻社会学家的团体──法国社会学年鉴派。年后执教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断了这位反战学者的学术研究,他的儿子和许多学生死于战场,他受到极大的刺激。年11月15日在巴黎去世。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自杀论》()、《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等。

目录······

导言   研究主题:宗教社会学与知识理论1   本书的首要主题:分析研究已知的最简单的宗教,用以确定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为何在原始宗教中更容易发现和解释这些形式2   研究次题:思想和范畴之基本观念的起源——认为其起源是宗教的亦即社会的之根由——对知识理论的重新阐述

第一卷   先导问题

第一章   宗教现象和宗教的定义(宗教之初步定义的用途;寻求这个定义的方法——为何应该首先检验常见的定义)1   宗教被定义为超自然的和神秘的——批判:神秘的观念并不是原始的2   宗教被定义为是与神或精神存在之观念有关的——自然神论的宗教——不包含神性观念的无神宗教中的仪式3   寻求确凿的定义——信仰与仪式的区别——信仰的定义——首要特征:事物被划分成神圣的与凡俗的——这个定义的明显特征——与信仰有关的仪式的定义——宗教的定义4   使巫术与宗教相区别的另一必要特征——教会的观念——个体主义宗教排斥教会观念吗?第二章   基本宗教的主导概念:泛灵论(泛灵论与自然崇拜的区别)1   泛灵论的三个论题:灵魂观念的起源;精灵观念的形成;精灵膜拜向自然膜拜的转变2   对第一个论题的批判——灵魂观念与互体观念的区别——梦不能说明灵魂观念3   对第二个论题的批判——死亡无法解释灵魂向精灵的转变——对死者灵魂的膜拜并不是原始的4   对第三个论题的批判——拟人的天性——斯宾塞的批判;对这一点的保留意见——对据说可以证明这种天性的事实的验证——灵魂与自然精灵的区别——宗教拟人论也不是原始的5   结论——泛灵论把宗教还原成了一种幻觉系统第三章   基本宗教的主导概念(续):自然崇拜(理论史)1   评述马克斯?缪勒的自然崇拜说2   如果宗教的目的是为了表达自然力,那么我们就很难看到它是如何维系自身的,因为它是通过谬误的方式来表达自然力的——对宗教与神话作出的虚假区别3   自然崇拜不能解释事物的圣俗之分第四章   作为基本宗教的图腾制度:问题史——处理它的方法1   图腾制度问题简史2   我们需要采用特别的方法来研究澳洲图腾制度的原因——源自美洲的各种事实将会占据怎样的地位

第二卷   基本信仰

第一章   图腾信仰:作为名字和标记的图腾1   氏族的定义——图腾作为氏族的名字——充当图腾的事物的性质——获得图腾的方式——胞族的图腾;姻族的图腾2   图腾作为标记——雕刻在物体上的图腾图案;身体上的文身或图案3   图腾标记的神圣性——储灵珈——纳屯架——旺宁架——图腾标记的习俗性质第二章   图腾信仰(续):图腾动物与人1   图腾动物的神圣性——食用、宰杀图腾动物和采摘图腾植物的禁忌——对这些禁忌的各种变通——接触禁忌——动物的神圣性质不如标记那样显著2   人——人与图腾动物或图腾植物的关系——对这种关系的各种神话解释——在诸如血、毛发等有机体的某些部分中,人的神圣性表现得更为明显——这种性质是如何随性别和年龄而异的——图腾制度不是植物崇拜或动物崇拜第三章   图腾信仰(续):图腾的宇宙论体系与类的观念1   事物被划归氏族、胞族和姻族2   类别观念的起源:事物的最早分类形式取自于社会——万物有别的感觉与类别观念之间的区别——类别观念为何源于社会3   这些分类的宗教意涵:划归氏族的所有事物都分有图腾的属性及其神圣性——图腾制度的宇宙论体系——图腾制度作为部落宗教第四章   图腾信仰(终):个体图腾与性别图腾1   作为名称的个体图腾;它的神圣性——个体图腾作为人格标记——人与其个体图腾之间的纽带——与集体图腾的关系2   性别群体的图腾——集体图腾与个体图腾之间的类同与差异——它们的部落性质第五章   这些信仰的起源:对以往学说的批判检验1   有关图腾制度导源于先前宗教的理论:源于祖先膜拜(维尔肯与泰勒);源于自然膜拜(杰文斯)——对上述理论的批判2   有关集体图腾导源于个体图腾的理论——这些理论把集体图腾的起源归结为个体图腾(弗雷泽、博厄斯、希尔?托特)——这些假设是站不住脚的——证明集体图腾具有的先在性理由3   弗雷泽的最新理论:“怀孕性的”与地方性的图腾制度——该理论所依据的是未经证明的问题——否认了图腾的宗教性质——地方图腾不是原始的4   兰的理论:图腾只是个名字——由此出发来解释图腾仪轨的宗教性质会遇到各种难题5   所有这些理论,都不过是假定了其他宗教观念先于图腾制度而对图腾制度加以解释的第六章   这些信仰的起源(续):图腾本原或曼纳的观念,以及力的观念1   图腾力或图腾本原的观念——它是无所不在的——其性质既是物质的,又是道德的2   其他低等社会中的类似概念——萨摩亚人的神、苏人的瓦坎、易洛魁人的奥伦达、美拉尼西亚人的曼纳——这些观念与图腾制度的关系——阿兰达人的阿兰酷达3   相对于各种不同的神秘人格来说,非人格的力具有逻辑优先地位——倾向于承认这种优先地位的最新理论4   宗教力的观念是一般的力的观念的原型第七章   这些信仰的起源(终):图腾本原或曼纳观念的起源1   图腾的本原即是氏族,但却是被用更加经验的形式来构想的2   社会易于唤起神圣感和神明感的一般原因——社会作为强制性的道德力量;道德权威的观念——社会作为导致个体超越自身的力量——能够证明社会创造神圣的各种事实3   澳洲诸社会的特定原因——这些社会的生活交替经过分散与集中两个阶段——集中时期所出现的盛大的集体欢腾场面——各种实例——宗教观念是如何在这种欢腾中产生的

集体力量为何被构想为图腾的形式:氏族的标记就是图腾——对主要图腾信仰的解释4   宗教不是恐惧的产物——它表达了某种实在之物——其本质是观念论——这种观念论是集体心态的普遍特征——对涉及其主体的宗教力量之外部特征的解释——“部分等于整体”的原则5   标记观念的起源:标记作为集体表现的必要条件——氏族为何从动物或植物界取其标记6   原始人倾向于对我们所区分的界域和类别产生混淆——这些混淆的根源——原始人如何为科学解释开辟了道路——原始人并非没有区分与对立的倾向第八章   灵魂观念1   对澳洲社会灵魂观念的分析2   灵魂观念的起源——斯宾塞和吉兰的转生说:这意味着灵魂是部分的图腾本原——对斯特莱罗所收集的各种事实的检验;这些事实证实了灵魂的图腾本质3   转生说的普遍性——支持这一起源的假设的诸多事实4   灵魂与肉体的对照:其中的客观性是什么——个体灵魂和集体灵魂的关系——灵魂观念在时间上并不晚于曼纳观念5   解释对灵魂永存之信仰的假设6   灵魂观念与个人的观念;人格中的非人格要素第九章   精灵和神的观念1   灵魂和精灵的区别——神话祖先的灵魂是精灵,具有明确的职能——祖先精灵、个体灵魂和个体图腾之间的关系——对个体图腾的解释——它的社会学意涵2   精灵与巫术3   教化英雄4   大神——他们的起源——他们与图腾体系的关系——他们的部落性和族际性5   图腾体系的统一性

第三卷   主要仪式态度

第一章   消极膜拜及其功能   苦行仪式1   禁忌体系——巫术禁忌与宗教禁忌——不同种类神圣事物之间的禁忌——神圣与凡俗之间的禁忌——神圣与凡俗之间的禁忌是消极膜拜的基础——这种禁忌的主要类型;它们可以化约为两大基本类型2   对禁忌的遵奉改变了个体的宗教状态——这种功效的最显著案例:苦行仪轨——痛苦的宗教功效——苦行主义的社会功能3   对禁忌体系的解释:神圣与凡俗的对抗,神圣的传染性4   传染性的原因——这不能用观念联想的法则来解释——这是因为宗教力是外在于它们所附着的那些主体的——宗教力的这种属性在逻辑上的意义第二章   积极膜拜:祭祀的要素(澳洲中部部落的因提丘玛仪典——它所呈现的各种形式)1   阿兰达式的因提丘玛——两个阶段——对第一阶段的分析:朝觐圣地,散播神圣粉末,淋洒鲜血等,以确保图腾物种的繁衍2   第二阶段:对图腾植物或动物的仪式性享用3   对整个仪典的解释——第二阶段的仪式含有食物共享——这种共享的缘由4   第一阶段的仪式含有供奉——与祭祀供奉的类同性——因提丘玛包含了祭祀的两大要素——这些事实对祭祀理论的意义5   祭祀供奉的所谓荒谬之处——如何加以解释:神圣存在对其崇拜者的依赖性——对所谓祭祀循环的解释——积极仪式的周期性的来源第三章   积极膜拜(续):模仿仪式与因果原则1   模仿仪式的性质——用以确保物种繁荣的仪典举例2   它们所依据的基本原则:相似生成相似——检验人类学学派对此作出的解释——人们模仿动物或植物的原因所在——人们为什么认为这些姿势具有物质效果——信仰——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说它是以经验为基础的——巫术的原则来自宗教3   以上原则可以视作对因果原则的一种最早表述——因果原则所依赖的社会条件——非人格力或力量的观念源于社会——因果概念的必然性可以用社会强制所具有的权威来解释第四章   积极膜拜(终):表现仪式或纪念仪式1   具有物质功效的表现仪式——它们与前述仪典的关系——它们的作用完全是道德的2   不具有物质功效的表现仪式——它们肯定了前面的结论——宗教的娱乐要素:它的重要性;它存在的原因——节日的观念3   所研究的各种仪典的模糊性;它们可以相互替代——这种模糊性如何证实了我们所提出的理论第五章   禳解仪式与神圣观念的模糊性1   哀悼中的积极仪式——对这些仪式的描述2   如何解释——它们不是私人情感的表露——也不以能归结为死者灵魂的恶意——它们相应于群体当时的精神状态——对这种状态的分析——这种状态如何因哀悼而终结——构想死者灵魂之方式的相应改变3   其他的禳解仪式;公共哀悼,歉收,干旱,南天之光——这类仪式罕见于澳洲——如何解释4   两种圣物:纯洁的和不洁的——它们的对立——它们的关系——神圣观念的模糊性——所有仪式都呈现出相同的性质结论(此处获得的结论可以概括到何种程度)1   宗教所依据的经验有确凿根据,无特异之处——要触及到此经验基础之实在,科学是必需的——这个实在是什么?——人类群体——宗教的人类涵义——批驳将理想社会与现实社会对立起来的做法

我们的理论如何解释宗教的个体主义和世界主义2   宗教的永恒要素——有关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它仅仅涉及到了宗教的思辨方面——这一方面似乎注定如此3   社会如何能够成为逻辑思维即概念思维的根源?概念的定义:不可与一般概念相混淆;以非个人性和可沟通性为特征——它的集体起源——对其内容的分析可以提供同样的证明——集体表现作为个体所接受的观念类型——有关一种反对意见:集体表现只有在真实条件下才能是非个人的——概念思维与人性是同源同生的4   范畴如何表达社会事物——主要范畴只能是由社会所引发的总体概念——范畴所表达的关系为何只有在社会中才能被意识到——社会不是非逻辑存在——范畴为何倾向于从地理因素所确定的群体中分离出来

独霸一方的科学与独霸一方的道德和宗教之间的统一——社会如何说明这种统一——解释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它的创造力——社会学对人的科学的反动人名对照表民族(部落)译名对照表(含部分胞族)参考文献涂尔干基本著作目录

八、《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

作者:[法]马塞尔·莫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杨渝东/梁永佳/赵丙祥出版年:-1页数:

内容简介······

《巫术的一般理论》是法国社会学年鉴学派代表人马塞尔?莫斯的代表作。《献祭的性质与功能》一书则是莫斯与昂利?于贝尔合作的一部书,莫斯就是利用在写作这本书的过程中积累资料和获得的启发写成《巫术的一般理论》的。

此二书对于我们理解莫斯提出的“整体社会事实”,认识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理解观念、行为与社会的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它奠定了作者在法国社会学中的地位,是人类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我们将其合出,以便读者比照阅读,窥年鉴派学术思想之一斑。祭祀是典型的宗教行为,它所确立的关于“神圣性”的观念,不仅是一套飘渺的幻象体系,而且是一个真实的社会体系。确立这种观念的,不仅有宗教行为,而且有非宗教行为,其代表是巫术。巫术,表面上是由单个巫师实施的,往往表现为个体行为,但本书却发现了它的社会的属性。莫斯先陈述了巫术的各种基本表象,再从逻辑上将这些表象与它们的整体性本原联系起来,并指出它才是产生这些表象的决定性力量。

作者简介······

马塞尔·莫斯(MarcelMauss,—),犹太人,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现代人类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以其渊博的民族学知识和卓越的洞见能力,对人类学的交换、巫术、身体等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从年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社会学讲座教授”,直到年退休,后该学院授予他“荣誉教授”称号。莫斯并不多产,但大多数作品都能反映其思想的深邃,主要代表作有《礼物》、《巫术的一般理论》等。

昂利·于贝尔(HenriHubert,—),法国社会学家、考古学家,专攻凯尔特人史与比较宗教学,社会学年鉴派重要人物,曾任职高等研究实践学院。除本书外,于贝尔还著有《凯尔特人史》、《论时间:宗教与巫术的时间表述》等。

杨渝东,北京大学博士,现任南京大学社会学系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师。梁永佳,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和新加坡国立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赵丙祥,北京大学博士。

目录······

巫术的一般理论译序原序第一章资料来源和历史背景第二章巫术的定义第三章巫术的要素1.巫师2.行动3.表征第四章对巫术的分析与解释1.信仰2.对仪式效应的观念解释的分析3.玛纳4.集体状态和集体力量结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导论第一章献祭体系的定义与统一性第二章献祭的图式第三章图式如何随着献祭的一般功能发生变化第四章图式如何随着献祭的特殊功能发生变化第五章神明的献祭第六章结论注释

九、《礼物》

作者:[法]马塞尔·莫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标题:古式社会中交换的形式与理由原作名:Essaisurledon译者:汲喆出版年:-9页数:

内容简介······

在莫斯对“礼物”的分析中,根本问题是要探究人是如何与物以及通过物而与他人彼此互相关联的。通过对丰富的民族志资料的旁征博引,莫斯提出了以“整体性呈赠”为特征的“礼物经济”的概念,并与现代的、非人格化的商品交换体系相比较,提出了一个三阶段式的演进图式,并进而探讨了物权与契约等经济概念的源起及本质。

作者简介······

马塞尔·莫斯(MarcelMauss,-),犹太人,法国人类学家。他是现代人类学理论的重要奠基者之一,有“20世纪法国民族学之父”之称。莫斯以其渊博的民族学知识和卓越的洞见能力,对人类学的交换、巫术、身体等研究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目录······

导论赠礼,特别是回礼的义务第一章用于交换的礼物与回礼的义务第二章总体呈献体系的延伸:慷慨、荣誉与货币第三章这些原则在古代法律与古代经济中的遗存第四章结论附录《礼物》英译本导言人名对照表民族名对照表

十、《“土著”如何思考:以库克船长为例》

作者:马歇尔·萨林斯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标题:以库克船长为例译者:张宏明出版年:-7-1页数:定价:23.00

内容简介······

社会与文化丛书·萨林斯文化与历史论丛。这是一本对批评进行回应的学术著作。这本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附录占去了全书近三分之一的篇幅,主要是对自18世纪以来的各种相关的英文和夏威夷文献的详细讨论。

作者简介······

马歇尔·萨林斯——

马歇尔·萨林斯是我们所处时代中最显著的美国人类学家之一。现任芝加哥大学教授。萨林斯在芝加哥长大就读于密歇根大学,他的毕业后留在那里工作,同时也在哥伦比亚大学讲课。那时他在学校教授的是人类学。

萨林斯首先意识到自己是一位波利尼西亚的民族志学者和历史学家。他的关于波利尼西亚与欧洲接触的历史理论引发了主要的人类学的争论,并且刊登在若干国家性的新闻杂志上。萨林斯也与他一起工作的夏威夷人民而著名,他为了本民族的人民和文化继续工作,他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给许多学生和教师作过演讲。他的研究领域使他得以游历了充满异国情调的土耳其、斐济、和新几内亚,年他成为了美国艺术和科学学院的院士。

目录······

前言导论1库克船长在夏威夷2死后的库克3历史的虚构,凑合的民族志4理性:“土著”如何思考跋历史编纂学,或象征性暴力附录1水手们所知道的附录2咬文嚼字与文化附录3关于卡利伊(Kālii)仪式附录4玛卡希基(Makahiki)的历史编纂学附录5日程表政治学附录6被包裹的库克附录7希基奥(Hikiau)的罗诺附录8克拉克?盖博取代库克?……参考文献译后记

十一、《古代中国的节庆和歌谣》

作者:葛兰言(MarcelGranet)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赵丙祥/张宏明出版年:年11月页数:

内容简介······

《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是葛兰言的代表作之一。葛兰言通过分析《诗经》中的情歌,考察了中国上古时期朴野的习俗(“俗”)是如何转化为“文明的秩序”(“礼”)的。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男女两性超越村落日常生活的界限,聚集在圣地中,以对歌的形式相互竞赛交换礼物,女性也由此成为“最大的礼物”(“质”)。这成为古代中国营造社会秩序的基本模式。

在这本书中,葛兰言以《诗经》为主要文献,在对其中的诗句原文、历代注释进行条分缕析的考证基础上,展现了中国上古时期整体的社会面貌,对官方仪式与民间集会的关系,对民间节庆与官方仪式本质的探讨,以及对国家建立后中国社会变化都有独到的洞察,真正在一般社会理论的层面对“何为社会”做出了一个中国版的回答。

葛兰言在法国人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本书为代表的对“复杂社会”的研究不仅为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也为“关于文明的人类学”开辟了一条值得当代人类学家继续探索的道路。

作者简介······

葛兰言(MarcelGranet—),法国著名人类学家社会年鉴学派重要成员,师从爱弥尔·涂尔干、马塞尔·莫斯和沙畹,为法国结构主义人类学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他的主要著作有《古代中国的节庆与歌谣》、《古代中国的舞蹈与传说》、《中国文明》、《中国人的思想》、《中国宗教》等。

目录······

总序

译序

导论

一《诗经》中的情歌

如何新闻记者古代经典

田园主题

乡村爱情

山川歌谣

二古代的节庆

地方节庆

事实与阐释

季节的节律

圣地

竞赛

结论

附录一关于《行露》一诗的注释

附录二关于《蝃*》的注释

附录三民族学注释

十二、《西太平洋的航海》

作者:[英]马凌诺斯基出版社:华夏出版社译者:梁永佳/李绍明出版年:-1页数:

内容简介······

现代人类学特有的学术活动是在长期田野工作(fieldwork)的基础上写作一部民族志,完成某种理论证明。马林诺夫斯基第一个成功的把这三个要件结合在一起,奠定了科学的人类学的规范。这一影响深远的学术规范就是由他的成名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的学术实践体现出来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作者简介······布罗尼斯拉夫·马林诺斯基(-),生于波兰,在英国成为著名人类学家。他是现代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倡导以功能论的思想和方法论从事文化的研究,马氏在世仅58年,但留下的著述足以骄人。光是专著就有《文化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习俗》(),《原始社会的性与压抑》(),《野蛮人的性生活》(),《珊瑚园艺及其巫术》(),《自由与文明》(),《科学的文化理论》(),《文化变迁的动力》(),《巫术、科学与宗教》(),《性、文化和神话》()等等。此外,他还留下四笔学术遗产:他的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包括深度访谈、参与观察和强调对研究调查对象的所言、所行与所思之差别的辨析;他的研讨班教学法;他与布朗氏同创的功能学派;他的文化功能论。目录······

导论

第一章库拉区的范围及其居民

第二章特罗布里恩德群岛土著

第三章库拉要点

第四章独木舟及航行

第五章waga的建造仪典

第六章独木舟的下水礼及探访礼

第七章库拉旅程的起航

第八章船队在穆瓦的第一次停顿

第九章航行在皮鲁卢海湾

第十章沉船的故事

第十一章在安富列特

第十二章在特瓦拉和萨纳洛河

第十三章在萨卢布沃纳海滩

第十四章在多布库拉

第十五章反航

十三、《文化论》

作者:(英)马林诺夫斯基出版社: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译者:费孝通出版年:页数:97

内容简介······

本书以洗炼的语言,阐述了作者对文化的基本主张、浓缩了作者对科学文化理论探索的精华,代表了早期功能主义人类学的最高成就。

目录······

一、文化与人类学的差异性二、文化的各方面甲物质设备乙精神方面的文化丙语言丁社会组织三、文化科学中神秘的实体四、功能派的立场五、作用中的文化六、以社会制度为文化的真正要素七、社会制度的形式,功能和组合部分八、一物的形式决定于其基本及演生的性质九、需要或文化迫力的阶层一○、生物需要的文化转变一一、风俗如何发生功能一二、仪式活动的创造功能一三、奇异字词的功能一四、家庭生活及其物质设备的形式和功能一五、文化的手段魄力一六、思想及道德完整的综合魄力一七、巫术一八、巫术的生理基础一九、宗教信仰的功能二○、文化与娱乐及游戏的需要二一、文化及其在文化中的位置二二、文化的功能现实二三、文化的各方面与制度二四、概要与结论

十四、《两性社会学》

作者:勃洛尼斯拉夫·马林诺夫斯基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副标题: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之比较译者:李安宅出版年:-8页数:

内容简介······

这本书很简略地尝试着讨论的问题,或者对于近代的中国社会有些兴趣。家,特别是宗教一方面,曾是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强有力的源泉。中国的旧式家庭,对于一切见解正确的人类学者一定是可以羡慕的对象——几乎是可以崇拜的对象,因为它在许多方面,曾是那般优美。本书分四编,详细讲述了母权社会的复识和神话、疾病和反常、梦想和行事、猥亵和神话、精神分析和人类学、精神分析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裂口、一个“被抑窒的复识”等内容。

目录······

译者序

汉文译本作者序

作者原序

第一编复识的形成

第一章问题发凡

第二章父权家庭与母权家庭

第三章家庭剧情的第一幕

第四章母权社会的父职

第五章婴儿期的性欲

第六章生活的学徒期

第七章后期儿童性欲

第八章少年期

第九章母权复识

第二编传统的镜影

第一章母权社会的复识和神话

第二章疾病和反常

第三章梦想和行事

第四章猥亵和神话

第三编精神分析和人类学

第一章精神分析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裂口

第二章一个"被抑窒的复识"

第三章"文化的元始原因"

第四章杀老的结果

第五章对于起初杀老的分析

第六章复识呢?情操呢?

第四编本能与文化

第一章由于然过渡到文化

第二章家庭--"发生机制的"文化摇篮

第三章动物游牝期和交配期与人类之比较

第四章婚姻关系

第五章父母的爱

第六章人类家庭的坚持性

第七章人类本能的可变性

第八章由本能到情躁

第九章母权与乱伦试探

第十章权威和抑

十五、《人类学与现代生活》

作者:博厄斯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译者:刘莎/谭晓勤/张卓宏出版年:-1页数:

内容简介······

全书分为九章,以人类学的眼光,从不同的角度讲座了诸如种族、民族主义、国际主义、教育、文化和社会上的一些被曲解的问题,如优生学、犯罪学等。博厄斯的主要观点是历史特殊论、文化相对论文及文化决定论,在本书中都表现得非常清楚。brbr本书前言br本书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最重要的代表著作之一。作者通过本书的论述,明确地倡导着民族历史特殊论,强调不同种族,民族以及族群间文化素质的相对

作者简介······

博厄斯,英文名BoasFranz,生平.7.9-.12.22,年出生于普鲁士威斯特伐利亚州明登市一个富有的犹太商人的家庭。博厄斯是富于创见而且著作宏富的学者,对体质人类学、描述与理论语言学、美洲印第安人种学以及民俗和艺术研究,都有巨大贡献。其研究成果奠定了他在人类学史上的地位,成为极有影响的教授。博氏创办了《国际美洲语言学杂志》。他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任职期间,计划并参加了美、俄两国合作的杰塞普北太平洋探险,以解决对亚洲北部文化和美洲西北部文化之间关系问题的认识,他主编了该探险队的报告。他的早期著作有《孩子的成长》、《中部爱斯基摩人》、《夸扣特尔印第安人的社会组织与秘密结社》、《美国印第安人手册》等,年他出版了《原始人的心灵》一书,此书遭纳粹德国毁禁,并取消了他的博士学位,年博厄斯对该书增订再版,与纳粹进行了斗争。其他重要著作还有《潜山神话学》、《人类学通讯》、《文化和种族》、《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普通人类学》、《种族,语言和文化》等。在他的倡导下,学者们对美洲各部落的民族文化进行了广泛调查。

目录······

第一章什么是人类学第二章关于种族第三章种族的相互关系第四章民族主义第五章优生学第六章犯罪学第七章文化的稳定性第八章教育第九章现代生活与原始文化

十六、《萨摩亚的成年》

作者:玛格丽特·米德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副标题:为西方文明所作的原始人类的青年心理研究译者:周晓虹/李姚军/刘婧出版年:0-10页数:

内容简介······

这本书曾风靡整个美国,并使其作者玛格丽特·米德成为有史以来公众知名度最高的人类学家,也由此使人类学这一学科在美国大众中深入人心。

在美国及西方国家普遍存在的男女青年在青春期经历的躁动、困惑和反抗等现象是不是人类所共有的?如果不是,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了西方社会的这种青春期躁动?米德带着这些问题去到了南太平洋的萨摩亚群岛。

米德以萨摩亚的“反例”得出的结论,使这部初版于年的著作成为人类学“文化决定论”学派的一面旗帜,也因此引发了人类学史上最著名的一场论争。

《萨摩亚人的成年》这部米德学术声誉的奠基之作,被译为数十种语言,畅销势头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至今不衰。虽然米德的学术成就在今天的美国人类学界几乎不再有人提及,但是,不容否认的是,人类学之所以能在世界上广为人们认可,可以说是同米德的名字分不开的。米德可能是世界上最广为人知的人类学家,至少到至今为止,无出其右者。

作者简介······

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Mead,-),美国人类学家,美国现代人类学成形过程中最重要的学者之一。年12月16日,玛格丽特·米德出生于美国费城,年,完成并出版《萨摩亚人的成年》。曾担任美国自然史博物馆馆长、美国人类学会主席。米德先后提出文化决定论、三喻文化理论和代沟理论,并被誉为人类学之母。年11月15日,玛格丽特·米德在美国纽约逝世。随即获授总统自由勋章

目录······

致谢新世纪献言常备书经典版序言年序言年版序言第一章导论第二章萨摩亚一日第三章萨摩亚儿童的教育第四章萨摩亚人的户第五章姑娘和同龄群体第六章社区中的姑娘第七章正常的两性关系第八章舞蹈的作用第九章对待人格的态度第十章普通姑娘的经历与个性第十一章冲突中的姑娘第十二章壮年与暮年第十三章从与萨摩亚的对比中看我们的教育问题第十四章为选择而教育附录一各章注释附录二本研究的方法论附录三今日萨摩亚文明附录四心理缺陷和精神疾病附录五分析所依据的材料索引和词汇译后记

十七、《文化模式》

作者:[美]露丝·本尼迪克特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原作名:PatternsofCulture译者:王炜出版年:-1页数:

内容简介······

《文化模式》是《菊与刀》的作者、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代表作,写于年。该书也可以说是20世纪西方有关文化问题讨论中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已被译成14种文字,有着广泛影响。果勒认为,可以“以此书出版的年代,作为国民性的科学研究诞生之年”。玛格丽特·米德在年的新序中提出,此书是“20世纪第二季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文化模式”这一概念,有各种不同的用途和意思。不同的文化人类学家对文化模式的理解也不同。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模式是相对于个体行为来说的。她认为,人类行为的方式有多种多样的可能,这种可能是无穷的。但是一个部族、一种文化在这样的无穷的可能性里,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些,而这种选择有自身的社会价值趋向。选择的行为方式,包括对待人之生死、青春期、婚姻的方式,以至在经济、政治、社会交往等领域的各种规矩、习俗,并通过形式化的方式,演成风俗、礼仪,从而结台成一个部落或部族的文化模式。

作者简介······

鲁思·本尼迪克特是美国当代著名文化人类学家,民族学家,诗人。年6月5日生于纽约,原姓富尔顿(Fulton),两岁丧父,其祖先曾参加美国独立战争。年毕业于瓦萨尔学院,大学时期主修英国文学,获文学学士学位。0年赴欧,回国后曾执教于加利福尼亚某女子中学。4年回纽约。9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文化人类学之父博厄斯专攻文化人类学,年获博士学位。之后留校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和教授,从年起任该校人类学系代理主任。年研究印第安部落的文化,写成《文化模式》(PatternsofCulture,年出版)一书。年著《种族:科学与政治》(Race:ScienceandPolitics),批判种族歧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对罗马尼亚、荷兰、德国、泰国等国民族性的研究,而以对日本的研究,即《菊与刀》一书成就最大。战后,她继续在哥伦比亚大学参加"当代文化研究",于年9月病逝,享年61岁。本尼迪克特重视实地研究工作,调查研究过北美的普埃布洛印第安人、传道区印第安人、阿帕契人、皮马印第安人和布莱克弗特人(黑足人)。她的理论对文化人类学,特别是对文化与个性领域的研究产生了深刻影响。

目录······

◆序言◆绪言◆第一章风俗学◆第二章文化的差异◆第三章文化的整合◆第四章新墨西哥州的普韦布洛人◆第五章多布人◆第六章美洲西北海岸印第安人◆第七章社会的本质◆第八章个人与文化模式

十八、《努尔人》

作者:[英]E.E.埃文思-普里查德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副标题:对一个尼罗特人群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的描述(修订译本)译者:褚建芳出版年:4-3页数:

内容简介······

《努尔人》一书通过对非洲部落政治制度的田野研究,提出了一个挑战性的问题:在一个没有国家和政府统治的群体中,社会是如何组织起来的?

本书是现代人类学史上最著名、最具有代表性的典范作品之一。《努尔人》的经典性一方面体现在其主题上,它开创了一部民族志专门讨论个主题的先河;另一方面体现在其方法论上,它集中在一个具体的社会里展开结构分析。这两方面均对今后人类的研究范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者简介······

埃文思-普里查德(E.E.Evans-Prichard),英国社会文化人类学家,功能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伦敦经济学院哲学博士,前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

目录······

插页图目录地图及文中图表目录序导论第一章对牛的兴趣第二章生态特征第三章时间和空间第四章政治系统第五章世系群系统第六章年龄组系统索引译后记

十九、《巨变(又名《大转型》)》

作者:[匈牙利]卡尔·波兰尼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副标题: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原作名:TheGreatTransformation:ThePoliticalandEconomicOriginsofOurTime译者:黄树民出版年:-1页数:

内容简介······

20世纪思想巨匠卡尔·波兰尼代表作,台湾中研院黄树民教授经典译本修订版。

《巨变》(又名《大转型》)一书最初于年出版。在这部公认的伟大著作中,波兰尼的主要关切是:造成19世纪西方文明衰败的起因。波兰尼从社会经济史的角度勾勒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要求与民族国家内部社会福利的追求这两者之间的冲突。换言之,他以自由经济制度与社会制度之间的冲突过程来解释自律性市场社会的建立及其衰败,亦即19世纪西方文明的崩溃。这一主题是波兰尼一生思想的总结。

“欧洲文明所经历的转变,今日看来就如同当代世界各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转变一样,以至于波兰尼的这本书几乎就像是在评论当代议题。”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

"20世纪的经典之作。"——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P.Kindleberger)

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首先是对资本主义——或者他所谓的‘市场经济’——本身的一个批判。全书的总体论点是‘十九世纪文明’的解体并不是由于类似侵略或者革命这样的外因造成的,而是‘社会为了避免被自我调节的市场的行为所毁灭而采取的措施’造成的结果。根据波兰尼,以功利主义对人类社会的理解形成的药方为基础而建立一个经济体系从总体上说是不可能成功的,这种理解以‘看不见的手’范式和自由放任原则为其基本理论要素;这样一种奠基于个体的获取动机(gainmotive)和对饥饿的恐惧之上的‘自我调节的’经济体系‘从其本性来说就是不可能的’。这种不可能性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即作为市场体系基础的制度结构具有自我毁坏的性质并且使得资本主义社会不稳定。”

作者简介······

卡尔?波兰尼(KarlPolanyi,年10月25日—年4月23日),匈牙利政治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是20世纪公认的最彻底、最有辨识力的经济史学家,也是经济人类学实质论派的关键代表人物。当法西斯主义兴起时,他离开了出生的匈牙利,成为英国公民。在其学术生涯中,曾先后在牛津大学的本宁顿学院和伦敦大学教书。他以其对传统经济思想的批判和《巨变(又名大转型):当代政治与经济的起源》一书而闻名。在其学术生涯中,曾先后在牛津大学的本宁顿学院和伦敦大学教书。著有《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大转型》和《达荷美和奴隶贸易》(与A.罗特施泰因合作)等作品。

目录······

序言(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导论(弗雷德·布洛克)年版说明作者致谢第一篇国际组织第一章百年和平第二章保守的20年代,革命的30年代第二篇市场经济的兴衰第一卷撒旦的磨坊第三章“居住环境vs.进步”第四章社会与经济制度第五章市场制度的演进第六章自律性市场及虚拟的商品:劳动力、土地与货币第七章年的《斯皮纳姆兰法案》第八章前提与结果第九章贫穷与乌托邦第十章政治经济学与社会的发现第二卷社会的自我保护第十一章人·自然·生产组织第十二章自由主义的诞生第十三章自由主义的诞生(续):阶级利益与社会变迁第十四章市场与人第十五章市场与自然第十六章市场与生产组织第十七章自律性市场的损坏第十八章使国际经济瓦解的压力第三篇进行中的转变第十九章民众的政府与市场经济第二十章社会变迁之齿轮中的历史第二十一章错综复杂之社会中的自由资料来源注释索引

二十、《文化的科学》

作者:莱斯利?怀特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副标题:人类与文明研究出版年:-9页数:页

内容简介······

《文化的科学:人类与文明》一书阐述了文化是以符号为基础的现象体系,它包括行动(行为规范)、客体(工具及由工具制造的事物)、观念(信仰和知识)以及情感(心态和价值)等,而语言则是人类符号能力最重要的心态。文化是一个有其自身生命和自身规律的自我一格的系统,作为一个现象序列,其功能在于使人类适应自然界,以保证钟的生存和延续。该书中怀特提出了“文化进化的能量说”,并构想发展一门文化的科学。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解释中解脱出来,把人们拉入文化的范畴,确认文化决定论的思想,构成一门在他看来有效而正确的解释人类行为的文化的科学。全书共分为四编,第一编《科学与符号》;第二遍《人类与文化》;第三编《能量与文明》;第四编《文化学》。

作者简介······

莱斯利·A·怀特(年1月19日——年3月31日)是美国知名人类学家,文化进化理论、社会-文化进化论以及新进化论的代表人。他对创建密歇根大学人类学系发挥了关键作用。怀特于年任美国人类学协会主席。(维基百科)

二十一、《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

作者:A.R拉德克利夫-布朗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年:-10页数:

内容简介······

《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是一本提炼理论的著作。是拉的克里夫布朗晚年的一本论文集,收集了他最后25年发表的12篇论文,布朗本人写了一篇导论,精炼地阐述了他对社会人类学的基本看法。论文可以分为四类:亲属制度和社会结构(“南非的母舅”、“父系继承和母系继承”、“亲属制度研究”、“论戏谑关系”、“再论戏虐关系”、“论社会结构”),原始宗教(“图腾的社会学理论”、“禁忌”、“宗教与社会”),法律(“社会裁定”、“原始法”以及“论社会科学中的功能概念”)

作者简介······

拉德克利夫-布朗,A.R.是英国社会人类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生于英格兰沃里克郡的伯明翰,卒于伦敦。年入剑桥大学师从W.H.里弗斯,后成为该校三一学院研究员。~和0~年先后在印度安达曼岛、澳大利亚西部从事人类学实地考察。~年先后在开普敦大学、悉尼大学、芝加哥大学及牛津大学任社会人类学教授。在此期间他还对澳大利亚、南非、大洋洲及东南亚等地做过多次考察与访问。年应燕京大学社会学教授吴文藻的邀请来华讲学,对中国社会学界有重要影响。主要著作有:《安达曼岛人》()、《澳大利亚各部落的社会组织》()、《原始社会的结构与功能》()、《社会人类学方法》(),以及与他人合编的《非洲的亲属制度和婚姻制度》()。

目录······

译者序

序言

导论

第一章南非的母舅

第二章父系继承和母系继承

第三章亲属制度研究

第四章论戏谑关系

第五章再论戏谑关系

第六章图腾的社会学理论

第七章禁忌

第八章宗教与社会

第九章论社会科学中的功能概念

第十章论社会结构

第十一章社会裁定

二十二、《安达曼岛人》

作者:(英)拉德克利夫-布朗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译者:梁粤出版年:-12-1页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拉德克里夫—布朗在—年在安达曼群岛考察的基础上写成的一部民族志著作。这部著作在方法论上第一次系统地尝试了英国现代社会人类学“特定地域的深入研究”方法,从而与马林诺夫斯基的《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共同奠定了现代社会人类学田野工作和民族志写作的基本模式。

全书分章探讨了安达曼岛人社会组织、仪式习俗、宗教和巫术信仰。其中,仪式和信仰的描述和解释占了最大的篇幅。作者依循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对“社会”的理解,既反对传统的、历史学角度的民族志写法,又拒绝个体心理学的视角。作者认为,社论进一个独特的事实,它凌驾于个体,无影无形,所以必须通过各种制度把自己落到“实处”,这就是一个民族看似无关的各种“文化事项”的使命,也就是所谓“功能”。

本书是功能学派的代表作,尤其可以作为布朗本人注重结构分析的人类学思想的代表作。与马氏的《航海者》参照阅读,读者可以比较出功能学派内部两位大师各自学术取向的差异,进而间接对英国社会人类学和法国涂尔干等大陆社会学家的复杂关联有所了解。

作者简介······

拉德克利夫-布朗,英国现代社会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结构一功能主义创始人,曾任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美国芝加哥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校人类学教授。

梁粤,武汉水利电力大学英语语言文化专业学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欧盟高级译员培训班毕业,获“交替口译资格证书”和“国际会议译员资格证书”。现为法国维立亚水务公司高级翻译。译著有《全球化时代的权力与生存》等。

目录······

总序译序前言导论第一章社会组织第二章仪式习俗第三章宗教及巫术信仰第四章神话与传说第五章安达曼人习俗和信仰的解释:仪式第六章安达曼人习俗和信仰的解释:神话与传说附录一安达曼人的技术文化附录二安达曼人语言插图目录

二十三、《缅甸高地的政治体系》

作者:[英]埃德蒙·R.利奇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副标题:对克钦社会结构的一项研究原作名:PoliticalSystemsofHighlandBurma:AStudyofKachinSocialStructure译者:杨春宇/周歆红出版年:0-06-1页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政治人类学的经典著作。身兼人类学家和英国军官两职的利奇在缅甸北部山区开展的田野工作几乎与“二战”相始终,其间经历战火困扰和资料散失之厄,而此书终成。全书以历史的和动态的视角反思了社会科学中“社群”、“文化”和“仪式”等核心概念,用细致的民族志资料展现出了克钦人(在中国称景颇)的政治结构变迁以及与周边人群的互动,融理论之洞见与经验之鲜活于一炉。它不但是人类学和民族学的必读书目,对社会学、历史学、政治学和文化研究等学科亦深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埃德蒙?利奇,英国著名结构学派人类文化学家,曾学习于马林诺斯基门下并在伦敦经济学院取得博士学位。

目录······

序年重印版导言鸣谢第一部分问题及其背景第一章导言第二章克钦社会的生态环境第三章掸人、克钦人及其分支第二部分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第四章帕朗——一个不稳定的克钦贡萨社区第五章克钦贡萨社会的结构性范畴第一节导言第二节地域区分的概念第三节人群聚类的概念第四节姻亲关系和乱伦的概念第五节关于财产和所有权的概念第六节等级和阶层的概念第七节超自然的概念第八节权威的概念:政治和宗教权位第三部分结构上的变数第六章贡劳和贡萨第七章贡萨和掸人第八章 克钦历史上的证据第九章 为派系和社会变迁而辩护的神话第十章 结论附录一 见于记载的一些语言变迁的案例附录二 官方报告中的帕朗世仇附录三 克钦“奴隶制度”的性质附录四 景颇语亲属称谓附录五克钦山区的“掸人”和“克钦人”的人口估计附录六降雨:年度降水量(以英寸计)附录七 作者资历小记参考文献索引译后记地图1.缅甸边境的山地族群2.克钦山区的生态区3.克钦人与掸人的人口分布4.克钦山区北部年左右掸人与克钦人的人口分布5.八莫—勐卯边境地区6A.帕朗68.帕朗及其邻近村寨的分布示意图1.帕朗地区木然派系五寨中首要世系群之间正式结构关系的示意图2.一栋克钦山官府的平面图3.世系群裂变分支理论与乌玛督高等身份示意图4.说明继嗣原则的示意图

二十四、《文化树》

作者:[美]拉尔夫·林顿著;何道宽译出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7.2页数:

内容简介······

拉尔夫·林顿编*的《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以纵横驰骋的思路、挥洒自如的笔墨、宏富经纬的睿智、阐幽抉微的条分缕析,揭示了多源并行、相互影响、交相辉映的人类文化,并强调人类文化演进的重点和核心是技术发明、科学发现、制度演进,而不是帝王将相;而且各文化区有特色,亦有共性,不存在所谓的“两方中心”,简明扼要地勾勒出世界文化发展的脉络,从世界文明多源头的平行发展和横向交流这两根轴线上,对人类文化演进、文明兴起、各文化区相互影响、各文明的相互影响进行了立体、多层次、多侧面的描绘、分析和阐释,展示了人类文明和地区文明绚丽无比的图景;既有浓墨重彩、工笔描绘,又有速写勾勒、大笔写意,所以它能使读者兴趣盎然地漫游于上下数万年、纵横数万里的文化史画廊之中。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作者简介······

拉尔夫·林顿(RalphLinton,—),美国文化人格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曾任威斯康星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耶鲁大学等校的教授,对文化人类学的发展有显著的影响。著有《人类研究》、《文化树——世界文化简史》等。

目录······

第一章洪荒时代第一节人猿揖别第二节向智人进化第二章基础发明第一节火与工具的使用第二节作物栽培与动物驯养第三节冶金术第四节文字第五节技术发明第六节城市第三章东南亚文化复合体第一节东南亚新石器时代第二节大洋洲文化第三节东南亚后新石器时代第四章西南亚和欧洲第一节西南亚新石器时代第二节欧洲新石器时代第三节雅利安人第四节突厥—鞑靼人第五节闪米特人第五章最早的文明第一节两河流域第二节埃及文明第六章地中海文化复合体第一节克里特第二节希腊文化第三节蛮族文化第四节罗马半岛第五节伊斯兰文化第七章非洲第一节非洲史前文化第二节历史时期的非洲民族第三节非洲诸文明第八章印度第一节史前印度第二节历史时代早期的印度第三节佛教第四节前殖民地时期第九章中国第一节史前中国第二节历史时代早期的中国第三节晚期王朝中国第十章日本结束语中译本第一版后记中译本第二版后记译者介绍

特此说明:

整理过程中由于资料收集存在一定困难,难免有所疏漏,欢迎读者指正补充。

本平台推荐著述或文章只供参考阅读学习之用,如需学术引用请查阅原文发表期刊或原著作。

资料来源:豆瓣读书;当当图书;亚马逊图书;孔夫子网;蔚蓝网;百度百科;

百科;期刊网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图片

约稿事宜:知识的传播与分享是实现知识价值的有效途径,也是知识时代的一种有效的社会行为。小夏努力使应用人类学知识和成果得以传播,实现其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而不是仅作为束之高阁的学术成果。推广知识性社会公益行为是本平台的努力方向之一。小夏需要各位人类学学者、学生和广大人类学爱好者的支持和关心,我们期待着您的来稿,将您的成果分享给大家。投稿请寄

qq.







































咨询白癜风医院
白脉软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qz/1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