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位于日本九州东北部的甲村放弃了政府鼓励扩大水稻种植以确保粮食安全的发展政策,于年开始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规模种植新梅与栗子等,土地收入快速增长。之后又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并进行社区建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依据材料推测甲村所在地区的地形最可能是
A.平原B.高原
C.盆地D.丘陵山地
答案:D
[解题思路]通过阅读“利用当地自然资源大规模种植新梅与栗子等”文字信息可知,种植树木是符合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做法,故地形应该为丘陵山地。
2、种植新梅与栗子等在甲村获得成功得益于
①国内市场需求变化②技术的不断提升
③土地的高强度开发④政策的大力支持
A.①②B.①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A
[解题思路]种植新梅与栗子等经济作物既需要不断提升技术,来提高树木成活率和果实的产量与品质,也需要市场的支撑。材料“之后又不断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可见种植技术不断提升;日本20世纪6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对经济作物的需求量也在上涨。故选A项
3、甲村的生产模式可以
A.缓解城市人口老龄化
B.缩小城乡经济差距
C.使乡村经济超过城市
D.促进人口从城市流入乡村
答案:B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甲村生产模式带来的影响。从材料可以看出甲村生产模式调整包括种植特色农产品、进行技能培训和社区建设。特色农产品种植提高了经济收益,有利于缩小城乡经济差异,减缓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的趋势,缓解乡村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但是乡村经济不可能超过城市。故B项正确。
下图示意年全国各省区(不含港澳台)城镇化率与城镇化率增速(—年年均增速)关系。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年,处于城市化成熟阶段的省区有
A.吉林B.贵州
C.西藏D.北京
答案:D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不同地区城镇化的过程和特点。从图中可看出北京、上海、天津的城镇化率超过70%,且城镇化率增速很低,已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故选D项。
5.—年城镇化率增速最低的地区主要有
①沿海发达省市②老工业基地
③临近特大城市省区④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区域地理中不同省级行政区概况的了解。读图可知,城镇化增速最低的省级行政区主要是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发达省市,黑龙江、吉林、辽宁等老工业基地,故①②正确。
6.近年来,随着沿海产业加速向安徽等内陆省份转移,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趋势明
显,这将使安徽省城镇化率
A.加速提高B.减速降低
C.加速降低D.减速提高
答案:A
[解题思路]沿海产业加速向安徽转移,增加了安徽省就业机会,安徽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就近在安徽城镇务工,短期内能迅速提高安徽省城镇人口比例,此外产业转移到安徽,也能刺激安徽本省农业人口向城市转移,故会使安徽省城镇化率加速提高,A项正确
小明在年1月1日6:55搭乘航班从甲国际机场出发,竟然于当地时间年12月3日18:05抵达夏威夷火奴鲁鲁国际机场(航班信息如右图),左图示意小明可能出发地点和抵达地点的位置。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7.小明搭乘的航班起点在
A.台湾岛B.关岛
C.萨摩亚群岛D.阿留申群岛
答案:B
[解题思路]航班到达夏威夷机场的时间是当地时间年12月31日18:05,飞机飞行了7小时10分,所以飞机起飞时,夏威夷当地时间是年12月31日10:55,甲国际机场当地时间是年1月1日6:55,由此可知甲国际机场位于夏威夷西侧且时差4个小时。据图可知夏威夷机场大致位于西十区,所以起飞地应该在东十区的关岛。
8.小明抵达夏威夷群岛时,处于黑夜之中的是
A.台湾岛B.关岛
C.萨摩亚群岛D.阿留申群岛
答案:D
[解题思路]小明抵达夏威夷时,当地时间是12月31日18:05,因此可以大致判断出赤道与昏线的交点与夏威夷经度相当。12月31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极点附近区域为极夜,所以可以推断,此时阿留申群岛最可能处于黑夜之中。
甲水文站位于M湖泊与河流干流交汇处,多条河流经M湖调蓄后由甲水文站注入河流干流。下图为甲水文站多年平均径流量和输沙量逐月变化图。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9.下列各时间段中,径流量与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12—次年2月B.3—5月
C.6—8月D.9—11月
答案:A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读图可以直接获取答案。图中12月至次年3月两条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故最佳答案为A项。
10.该湖泊水注入的河流最可能为
A.黑龙江B.黄河
C.长江D.塔里木河
答案:C
[解题思路]本题难度较大,依据图中径流量和输沙量数值可知,该湖泊入干流最大径流量可达亿m3,而输沙量最大值接近万t,径流量远大于输沙量,该河流应该位于南方湿润地区;而黑龙江流域面积小,山地多,植被覆盖状况好,输沙量应更小。由此可推断为长江。此外还有一个变化特征是7—9月输沙量为负值,说明江水倒灌入湖,这种现象最常见的也应该是长江流域。故选C项。
11.干流上游若建设大型水库,可能会对甲水文站附近造成的影响是
A.干流注入湖泊总泥沙量增加
B.湖泊水流向干流平均流速减慢
C.湖泊对干流蓄洪能力提升
D.湖泊注入干流总泥沙量增加
答案:D
[解题思路]干流上游建设大型水库,较多泥沙在水库沉积,下游含沙量减少。受水库季节性放水影响,下游河水对干流河床侵蚀加强,河床加深,河水水位下降,湖水更容易外溢,湖水流向干流的平均流速加快;洪水期干流汇入湖泊的水量减少,湖泊对干流的蓄洪能力下降,干流入湖泥沙也会减少;湖泊流入干流的时间更长,输入泥沙量增加。故选D项。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共56分。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一)必考题:共46分。
12、(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正在筹划建设的中—老—泰高速铁路是中国与老挝、泰国跨境合作重要交通项目。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陲,是我国面向东南亚的桥头堡,也是中—老—泰铁路的起点;老挝、泰国则位于中南半岛上。
(1)简要分析该铁路线沿线的地形特征。(6分)
地势北高南低,且由北向南地势降幅较大;(2分)
北部为山区,山高谷深,高差悬殊;(2分)
南部为平原,地势平坦。(2分)
(2)指出沿途除地形障碍外,还有哪些自然难题制约该区域的交通建设。(8分)
该区域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多暴雨,加之山高谷深,夏季暴雨可能引发山洪和泥石流等灾害;(2分)
沿途河流纵横,河流落差大、水流急,增加建设成本和难度;(2分)
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地下多溶洞暗河,地质条件不稳定,不利于交通建设;(2分)
植被茂密,多蛇虫鼠蚁、野生动物,影响施工安全等。(2分)
(3)指出与澜沧江-湄公河水运相比,中-老-泰沿线货物运输采用铁路运输的优缺点。(6分)
优点:速度快,耗时少;受天气等自然因素影响较小,连续性强。(3分)
缺点:建设成本高,运费高;现有路线少。(3分)
(4)阐述中—老—泰高速铁路建成后对沿线各国的有利影响。(6分)
增加了一条东南亚与中国西南内陆的快速、便捷通道(为沿线地区的联系提供快速、便捷的通道,或提高区域可达性);(3分)
有利于加强我国与该高速铁路沿线地区以及周边国家的经济、文化往来,促进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3分)
[命题意图]本组试题考查交通运输布局的区位条件和交通运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结合区域背景,着重考查自然环境对交通建设的限制条件、不同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比较,以及交通布局变化在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作用。
[解题思路]
(1)本题需要联系我国西南地区横断山区和中南半岛地形特征进行分析。
(2)本题需结合我国西南地区和中南半岛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特征,从多要素出发,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思维进行分析。
(3)本题主要对比分析铁路运输和水路运输的差异。
(4)本题可从路网建设,和交通线路对区域(中国和该铁路沿线其他国家)联系的影响角度回答,落点在社会和经济交流与合作
13、(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日本东西两侧冬季降雪量差距很大,靠近日本海的一侧冬季降雪量远大于靠近太平洋一侧。但是据古气候学家研究发现,在距今约2万年的末次盛冰期,全球平均气温比现在低5~10℃,日本西侧的降雪量也远小于现在。古地质学家在对日本海海底沉积物的研究中发现,在末次盛冰期,日本海海底风尘沉积物沉积速度较快。下图示意日本海周边海陆地形、洋流分布。
(1)分析日本西部地区降雪比东部地区多的原因。(6分)
日本西部是冬季风的迎风坡,冬季温度低,降水多;(3分)
冬季西北季风登陆前首先经过日本海,会携带大量水汽。(3分)
(2)分析末次盛冰期,日本西侧降雪较现在少很多的原因。(6分)
末次盛冰期海平面下降,日本海面积缩小,为冬季风提供的水汽减少;(2分)
末次盛冰期全球气温降低,且由于海平面下降,日本暖流进入日本海的通道缩小甚至封闭,暖流的效果减弱,日本海水温降低,甚至封冻,冬季日本海水分蒸发量大幅减少。(4分)
(3)分析末次盛冰期日本海风尘沉积物增加迅速的原因。(8分)
末次盛冰期空气湿度下降,全球气温低,海平面降低,风力侵蚀面积扩大;
冰期空气湿度下降,亚欧大陆降水减少,气候干旱趋于严重,植被减少,易起沙;
末次盛冰期大陆冰层面积扩大,冬季风持续时间更长,风力更大,侵蚀搬运能力变强。
(答两点6分,答三点8分)
[命题意图]
本组试题着重考查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涉及地形、气候、洋流、土壤等各种地理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此外还考查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冷带来的海平面下降等一系列影响,试题力求让考生从气候变暖及其影响的熟悉情境中跳出来,转变思维,反向思考,提高在陌生情境下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解题思路]
(1)本题实际是考查冬季降水量大的原因,主要应从影响降水的因素着手,结合日本自然条件,重点思考东亚冬季风向和日本中部山地对冬季风的影响。
(2)本题难度较大,考生需联系全球气候变暖相关知识,进行反向思考。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由此反推,末次盛冰期全球气温低,则冰川量较大、海平面下降。在此前提下,结合上题降雪条件进行分析。
(3)本题主要从影响风力作用的因素着手进行分析
(二)选考题:共10分。请考生从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第一题计分。
14、(10分)
千岛湖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地处浙西山地丘陵区。年为建造新安江水力发电站,截流新安江,建坝蓄水而形成,因湖中有岛屿个,故名千岛湖。水库建成前,此地是以传统农业种植经济为主;水库建成后,围绕千岛湖,产业开始向林茶经济转变;年开始开发旅游,逐步形成旅游经济。
简要分析千岛湖旅游业发展对当地其他产业的促进作用。
旅游业发展促进了千岛湖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相关产业在千岛湖地区集聚;(3分)
拉动了农副产品生产及消费,提高了农副产品的附加值,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收入增长;(2分)
旅游带动了与旅游相关的特色产品(农产品等)加工工业发展;(2分)
旅游业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城镇服务经济的发展,如住宿餐饮业、休闲娱乐业,同时带动了商业、金融、交通、教育等相关服务业的迅速发展。(3分)
[命题意图]本题考查旅游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旨在让考生认识旅游产业是“无烟产业”,同时体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理解山区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融合。
[解题思路]本题要结合文字材料和图像信息进行分析,结合材料“水库建成前,此地是以传统农业种植经济为主”“水库建成后,围绕千岛湖,产业开始向林茶经济转变”,明确当地特产的变化方向;再综合图中的农家乐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区、观光基地,可得知旅游业对三大产业都有带动作用。
15、(10分)
随着环保理念的变化,一些城市开始拆除钢筋混凝土构筑的渠化河道,对河道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某城市拆除原有的渠化河道,将防洪河堤向远离河流的两岸后撤,留出更宽的洪泛区,让河流在河堤内的洪泛区中演变成近自然的蜿蜒曲折形态(如图)。除了自然河道的水生植物,人们还在洪泛区的河漫滩上合理规划人工绿道,使其成为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
与原有的渠化河道相比,简述新规划设计的合理性。
河流蜿蜒曲折,可以增加城市水域面积,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增加城市空气湿度;拆除渠化河道,可以增加自然河流水体下渗,增加地表水的下渗量(利于海绵城市建设);自然河道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自然河道更易形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有利于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防洪堤后撤留出更宽的洪泛区,有利于洪水期泄洪(降低洪水期水位);河漫滩上的人工绿道成为城市居民休憩娱乐的场所。(每点2分,答出五点即可)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主要环境修复原理。随着城市建设过程中新问题的出现,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过去认为正确的城市规划建设,并作出调整,人们从过去只注重防洪到现在更加注重百姓生活质量的提高、城市环境美化等问题。
[解题思路]
渠化河道改变了原有自然河道,对水循环、生物多样性等造成不利影响,使城市内涝、热岛效应等问题更加严重。而新规划设计就是针对渠化河道产生的问题所作的相应调整,此外还需要注意改变渠化河道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休憩场所。
………更多试题解析及word文本见QQ群和小红圈、知识星球……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ixizq.com/smyqz/5330.html